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确保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见实效

2021-11-03 10:20

一系列创新性制度安排有望推出——

确保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见实效

本报记者 郭子源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有望推出,包括创设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完善绿色分类标准、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等,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完善政策机制,其中,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如何让相关制度安排落地出实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要以可持续为前提,切忌“一阵风”,可通过创设政策工具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要重视价格机制,发挥绿色定价的标尺作用,还要保持循序渐进,严防“运动式”减碳风险。

坚持可持续性——

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是前提。因此,需研究如何创设政策工具,以撬动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意见》提出,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这是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正在抓紧推进设立工作,它具有精准性、直达性两大特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由央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为保证“精准性”,该政策工具明确支持3个重点领域: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为保证“直达性”,该政策工具采取“先贷后借”机制。首先,金融机构自主决策,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自担风险;随后,金融机构可向央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并按照央行要求,披露碳减排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市场可能产生的误解,如支持绿色低碳就是“一刀切”降低高耗能产业融资等,孙国峰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而非“做减法”,是要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从而增加能源的总体供给能力。

下一步,央行将稳步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此外,监管层还将继续完善绿色分类标准,扩大绿色债券规模。截至目前,我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央行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的标准已得到统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说,近期计划与欧盟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促进绿色资金跨境流动,同时在国际组织层面,积极推动各国的分类标准更加协调一致。

重视价格机制——

发挥绿色定价标尺作用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发挥价格机制作用。”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说,要培育长期稳定的市场,将绿色定价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标尺。

以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为1911.0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8.63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41.00元/吨。

但需注意,目前的碳定价仍无法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投资形成有效激励。为此,亟需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有利于最大化碳排放价格的激励约束,在此方面,金融机构可积极开展探索。”易纲说。

对此,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建议,由于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已建立起自己的“碳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契机,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管理“碳资产”,进而增加交易主体,激活碳价格,最终创造出更大的碳市场。

除了碳市场,绿色信贷市场也亟需完善定价机制。肖远企表示,可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外部定价、内部定价的“绿成色”。

提高外部定价的“绿成色”,就是要提高金融资产价格的“绿色敏感度”。“要细化金融产品的定价因子,扩充绿色风险因子。”肖远企说,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捕捉金融产品的绿色相关风险,从而将风险转化为价格成本,由此,市场才能形成具有可比性的“绿色溢价”。

提高内部定价的“绿成色”,金融机构需完善内部资金核算体系。下一步,监管层将引导金融机构在内部定价上体现绿色激励,促进内部资源向绿色行业汇聚,逐步降低资金在高碳行业的集中度,推动金融市场价格向绿色行业倾斜。

保持循序渐进——

严防“运动式”减碳风险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合理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当下尤其要处理好能源安全供应与绿色低碳转型间的关系,严防“运动式”减碳风险。

近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已分别与国家能源局、大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工行计划未来5年,为能源领域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额度3万亿元,支持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当前,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比较复杂,希望与金融机构一道,合力保障今冬明春的能源供应,共同助力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

吕家进认为,金融机构应增强大局意识,尊重经济规律,平稳有序推进绿色转型,杜绝“一刀切”政策,制止“断崖式”抽贷,防范在减碳过程中衍生其他风险,防止微观行为引发宏观风险。接下来,兴业银行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旧两端同时发力,重点挖掘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与绿色出行、储能技术、碳减排技术等领域蕴藏的巨大机遇。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制定分阶段计划。对于传统高碳行业,金融机构应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同时,要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适度优化金融服务安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金融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小经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修复其中的市场失灵和价格扭曲。”肖远企说。

一系列创新性制度安排有望推出——

确保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见实效

本报记者 郭子源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有望推出,包括创设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完善绿色分类标准、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等,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完善政策机制,其中,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如何让相关制度安排落地出实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要以可持续为前提,切忌“一阵风”,可通过创设政策工具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要重视价格机制,发挥绿色定价的标尺作用,还要保持循序渐进,严防“运动式”减碳风险。

坚持可持续性——

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是前提。因此,需研究如何创设政策工具,以撬动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意见》提出,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这是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正在抓紧推进设立工作,它具有精准性、直达性两大特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由央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为保证“精准性”,该政策工具明确支持3个重点领域: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为保证“直达性”,该政策工具采取“先贷后借”机制。首先,金融机构自主决策,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自担风险;随后,金融机构可向央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并按照央行要求,披露碳减排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市场可能产生的误解,如支持绿色低碳就是“一刀切”降低高耗能产业融资等,孙国峰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而非“做减法”,是要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从而增加能源的总体供给能力。

下一步,央行将稳步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此外,监管层还将继续完善绿色分类标准,扩大绿色债券规模。截至目前,我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央行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的标准已得到统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说,近期计划与欧盟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促进绿色资金跨境流动,同时在国际组织层面,积极推动各国的分类标准更加协调一致。

重视价格机制——

发挥绿色定价标尺作用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发挥价格机制作用。”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说,要培育长期稳定的市场,将绿色定价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标尺。

以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为1911.0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8.63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41.00元/吨。

但需注意,目前的碳定价仍无法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投资形成有效激励。为此,亟需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有利于最大化碳排放价格的激励约束,在此方面,金融机构可积极开展探索。”易纲说。

对此,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建议,由于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已建立起自己的“碳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契机,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管理“碳资产”,进而增加交易主体,激活碳价格,最终创造出更大的碳市场。

除了碳市场,绿色信贷市场也亟需完善定价机制。肖远企表示,可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外部定价、内部定价的“绿成色”。

提高外部定价的“绿成色”,就是要提高金融资产价格的“绿色敏感度”。“要细化金融产品的定价因子,扩充绿色风险因子。”肖远企说,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捕捉金融产品的绿色相关风险,从而将风险转化为价格成本,由此,市场才能形成具有可比性的“绿色溢价”。

提高内部定价的“绿成色”,金融机构需完善内部资金核算体系。下一步,监管层将引导金融机构在内部定价上体现绿色激励,促进内部资源向绿色行业汇聚,逐步降低资金在高碳行业的集中度,推动金融市场价格向绿色行业倾斜。

保持循序渐进——

严防“运动式”减碳风险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合理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当下尤其要处理好能源安全供应与绿色低碳转型间的关系,严防“运动式”减碳风险。

近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已分别与国家能源局、大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工行计划未来5年,为能源领域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额度3万亿元,支持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当前,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比较复杂,希望与金融机构一道,合力保障今冬明春的能源供应,共同助力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

吕家进认为,金融机构应增强大局意识,尊重经济规律,平稳有序推进绿色转型,杜绝“一刀切”政策,制止“断崖式”抽贷,防范在减碳过程中衍生其他风险,防止微观行为引发宏观风险。接下来,兴业银行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旧两端同时发力,重点挖掘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与绿色出行、储能技术、碳减排技术等领域蕴藏的巨大机遇。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制定分阶段计划。对于传统高碳行业,金融机构应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同时,要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适度优化金融服务安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金融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小经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修复其中的市场失灵和价格扭曲。”肖远企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