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发布丨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暗刷流量咋办?家庭暴力如何惩治?大法官为你带来最强解读

2021-03-11 09:30

中国网3月10日讯(记者 刘洪庆 张艳玲)针对知识产权保护、暗刷流量、家庭暴力惩治等社会热点问题,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们一一回应。

企业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荣表示,知识产权维权存在 “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问题主要在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点,现有的制度和实践操作也亟需完善。

针对“举证难”,人民法院完善诉讼证据制度,建立激励当事人积极提供证据的诉讼机制;妥善适用证明责任,合理把握证明标准,适时将举证责任转移给被诉侵权人;加大依职权和依申请调查取证力度,切实减轻权利人证明负担;强化证明妨碍制度适用,对有关妨害诉讼行为和不诚信诉讼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制裁。

针对“周期长”问题,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起了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庭为龙头,以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为重点,以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22家知识产权法庭为支撑的“1+4+22”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格局,有效缓解了“周期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知产案件二审实体案件审理周期平均123天,和此前一年多的审理周期同比,明显缩短。

针对“成本高”问题,人民法院进一步降低权利人维权成本。人民法院加大依职权调查力度,积极开展现场勘验,补强当事人举证能力,降低了权利人取证成本;提高案件审判效率,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支出;加大对权利人维权合理开支的支持力度,对于客观真实、与案件诉讼标的额、案件复杂程度等相称的合理开支,依法计入赔偿总额,判令侵权人承担。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侵害“香兰素”技术秘密案件中,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高达349万余元的维权开支,判令侵权人予以全额赔偿。

针对“赔偿低”问题,用足用好法律手段提高赔偿数额。积极运用精细化经济分析方法,基于案件事实和侵权情节精准计算赔偿数额,依法支持专利权人的赔偿请求;大力推动惩罚性赔偿尽快落地见效,最高人民法院在首例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中,以侵权获利为基数,顶格5倍确定惩罚性赔偿,赔偿总额达3000万元,彰显了人民法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态度和决心。

贺荣透露,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聚焦发展和安全,加强技术成果保护,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专利等案件集中审理优势,以强有力的司法手段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积极探索改进有利于专利纠纷实质性解决的审理机制,防止循环诉讼和程序空转,有效缓解专利纠纷解决“周期长”的问题。

加强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创造者权益保护,维护作品传播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权利人和受让人依法行使诉权,促进作品的传播利用。

加强商标权保护,推动建设品牌强国。通过审判划清商标权权利边界、遏制恶意抢注行为、推动商品贸易发展。加大对商标领域恶意抢注、非法囤积、搭便车等行为的惩治力度,促进商标申请注册秩序正常化和规范化。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处理各类垄断纠纷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垄断纠纷。强化商业秘密司法保护,严格法律统一适用,正确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业秘密司法解释,针对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举证难、保密难等特点,合理确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有效遏制侵害商业秘密行为,有效规制新类型市场竞争行为。

暗刷流量怎么办?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旗帜鲜明反对“暗刷流量”交易行为,有力打击网络黑灰产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网络游戏著作权案”,探索完善知识产权新客体保护规则,认定采取挂机方式形成的游戏整体画面构成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制定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动构建形成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在线诉讼规则体系,为全国法院开展在线诉讼提供规则指引。并将积极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在互联网法院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法院司法科技应用“试验田”作用。探索建设智慧法院大脑,建立司法大数据中台,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司法审判融合对接,努力实现数据驱动和泛在服务,为群众诉讼和审判执行提供智能精准服务。同时,研究制定技术应用规则,统一技术标准、优化平台功能、推动数据共享协同、保障数据安全,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司法规律、符合程序要求、符合实践需要。

破解执行难有何新招?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强制执行法”。2018年9月,全国人大发布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民事强制执行法纳入第二类项目,由最高法院牵头起草。

最高法院成立起草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目前,相关起草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将尽快以法律案形式报全国人大。

目前的草案稿,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很多内容与民众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如引入了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希望通过诉讼程序给予各方充分程序保障。

家庭暴力如何惩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反家暴工作,2016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系统共发出7918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力维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下一步,将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落实力度,依法减轻受害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加大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力度,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行为,依法通过拘留、罚款等方式加大惩戒力度。

中国网3月10日讯(记者 刘洪庆 张艳玲)针对知识产权保护、暗刷流量、家庭暴力惩治等社会热点问题,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们一一回应。

企业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荣表示,知识产权维权存在 “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问题主要在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点,现有的制度和实践操作也亟需完善。

针对“举证难”,人民法院完善诉讼证据制度,建立激励当事人积极提供证据的诉讼机制;妥善适用证明责任,合理把握证明标准,适时将举证责任转移给被诉侵权人;加大依职权和依申请调查取证力度,切实减轻权利人证明负担;强化证明妨碍制度适用,对有关妨害诉讼行为和不诚信诉讼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制裁。

针对“周期长”问题,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起了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庭为龙头,以北京、上海、广州、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为重点,以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22家知识产权法庭为支撑的“1+4+22”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格局,有效缓解了“周期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知产案件二审实体案件审理周期平均123天,和此前一年多的审理周期同比,明显缩短。

针对“成本高”问题,人民法院进一步降低权利人维权成本。人民法院加大依职权调查力度,积极开展现场勘验,补强当事人举证能力,降低了权利人取证成本;提高案件审判效率,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支出;加大对权利人维权合理开支的支持力度,对于客观真实、与案件诉讼标的额、案件复杂程度等相称的合理开支,依法计入赔偿总额,判令侵权人承担。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侵害“香兰素”技术秘密案件中,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高达349万余元的维权开支,判令侵权人予以全额赔偿。

针对“赔偿低”问题,用足用好法律手段提高赔偿数额。积极运用精细化经济分析方法,基于案件事实和侵权情节精准计算赔偿数额,依法支持专利权人的赔偿请求;大力推动惩罚性赔偿尽快落地见效,最高人民法院在首例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中,以侵权获利为基数,顶格5倍确定惩罚性赔偿,赔偿总额达3000万元,彰显了人民法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态度和决心。

贺荣透露,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聚焦发展和安全,加强技术成果保护,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专利等案件集中审理优势,以强有力的司法手段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积极探索改进有利于专利纠纷实质性解决的审理机制,防止循环诉讼和程序空转,有效缓解专利纠纷解决“周期长”的问题。

加强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创造者权益保护,维护作品传播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权利人和受让人依法行使诉权,促进作品的传播利用。

加强商标权保护,推动建设品牌强国。通过审判划清商标权权利边界、遏制恶意抢注行为、推动商品贸易发展。加大对商标领域恶意抢注、非法囤积、搭便车等行为的惩治力度,促进商标申请注册秩序正常化和规范化。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处理各类垄断纠纷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垄断纠纷。强化商业秘密司法保护,严格法律统一适用,正确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业秘密司法解释,针对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举证难、保密难等特点,合理确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有效遏制侵害商业秘密行为,有效规制新类型市场竞争行为。

暗刷流量怎么办?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旗帜鲜明反对“暗刷流量”交易行为,有力打击网络黑灰产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网络游戏著作权案”,探索完善知识产权新客体保护规则,认定采取挂机方式形成的游戏整体画面构成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制定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动构建形成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在线诉讼规则体系,为全国法院开展在线诉讼提供规则指引。并将积极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在互联网法院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法院司法科技应用“试验田”作用。探索建设智慧法院大脑,建立司法大数据中台,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司法审判融合对接,努力实现数据驱动和泛在服务,为群众诉讼和审判执行提供智能精准服务。同时,研究制定技术应用规则,统一技术标准、优化平台功能、推动数据共享协同、保障数据安全,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司法规律、符合程序要求、符合实践需要。

破解执行难有何新招?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强制执行法”。2018年9月,全国人大发布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民事强制执行法纳入第二类项目,由最高法院牵头起草。

最高法院成立起草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目前,相关起草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将尽快以法律案形式报全国人大。

目前的草案稿,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很多内容与民众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如引入了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希望通过诉讼程序给予各方充分程序保障。

家庭暴力如何惩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反家暴工作,2016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系统共发出7918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力维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下一步,将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落实力度,依法减轻受害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加大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加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力度,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行为,依法通过拘留、罚款等方式加大惩戒力度。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