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襄阳日报】摘掉“穷帽子” 奔向好日子 ——走进保康县马良镇扁洞河村看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

2019-04-17 10:15 襄阳日报  

扁洞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奋斗小区。

制图:赵紫薇

全媒体记者 孙凤玲 董子川 宋毅 通讯员 李俊 尚旭东 文/摄

春天的细雨密密地斜织着,娇艳的月季花含苞待放……

3月21日,时隔3年,记者再次走进保康县马良镇扁洞河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铺就一新的水泥路面、规划整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道路两侧排列的太阳能路灯……放眼望去,好一幅新农村发展画卷。

谁能想到,3年前,扁洞河村还是保康县的65个特困村之一,400多人的村庄,贫困人口占到一半以上,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400元。

3年来,在建设银行襄阳分行的定点帮扶下,扁洞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87户2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1.34万元。

扁洞河村位于保康县马良镇西北部,距马良镇10公里,离保宜高速盘龙出口2公里。全村版图面积11.6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该村山林面积14256亩,耕地面积825亩。全村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400米,沮河穿村而过,河两边山崖笔直陡峭,是典型的高山峡谷村。全村旅游资源丰富,颇具开发价值。

过河不再靠吊桥 民俗馆里留乡愁

“中间一条河,分住两面坡,山下干死禾,山顶雾坨坨。”扁洞河村是典型的高山峡谷村,全村最高海拔1100米,山路崎岖、山势陡峭。3个村民小组,分布在沮河两岸的几座大山上,223省道在峡谷中蜿蜒而过。

村民散居在界山、石人寨上,过河靠吊桥,上下爬山走羊肠小道。3年前,当记者来到这里到村委会采访时,车还只能停在省道边上,大家扶着绳索从摇摇晃晃的吊桥上过河。

3年后,再次重访,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全新的钢筋混凝土桥。车左转上桥,一直开到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楼前。一楼办事大厅里,医保养老、民事调解、综合服务等窗口一应俱全,涵盖村级事务的方方面面,村民办事基本可以不出村。

桥和楼是在建行襄阳分行、保康县委办的帮扶下于去年建成的。“建行襄阳分行驻村的头等大事,就是筹资帮我们打通、硬化村组公路5.5公里。3个小组已全部通车,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谈起交通设施改善,扁洞河村党支部书记乔永鹏连连称赞。

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了,原来的村委会也没闲着。把祖祖辈辈使用过的工具农具集中陈列,岂不是最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教材?在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镇村协商将其改建成了民俗文化馆。“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我们不光要让村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也要让大伙儿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乔永鹏说,去年6月,村里收购了农户弃之不用的犁耙、背篓、马灯、火笼等生产生活用具600多件,都分门别类地陈列起来。

清代的茶壶、花轿,民国时期的梳妆台、碗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手电筒、收音机……民俗馆自去年9月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旧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品经常被当成破烂扔掉。现在看来,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这些老物件最能唤起乡愁,激发村民斗志,感恩思源。”乔永鹏说,建民俗馆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乡愁,另一方面,也是为村里发展旅游业打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在村里开农家乐,在山上修栈道,吸引游客前来。”乔永鹏指着对面的界山,一脸憧憬。

扶志扶智扶产业 精准发力“拔穷根”

伴着春风细雨,扁洞河村致富带头人严忠明的花卉苗木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月季花长势喜人。“感谢建行,让我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衣食无忧。”严忠明说,建行鼓励他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动员他和几位村民去南阳学习月季嫁接技术,并为他发放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

有了一技傍身,严忠明慢慢走上致富之路。如今,他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大老板”,每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吸纳了15位村民为他打工。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体现的是大行责任,贡献的是金融智慧。建行襄阳分行历届党委对扶贫工作十分重视,现任党委书记、行长叶轮从宜昌调任襄阳后,头一个月就来到了扁洞河村,现场调研解决脱贫发展问题,去年又提出“履约速贷+旱鸭养殖”以产业带动脱贫的新路子。分管行长陈绍国为项目落地牵线搭桥、疏通环节。近3年来,该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3万元。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一年到村指导四五次,马良镇党委书记唐忠奎几乎每周在村,扶贫工作环环相扣,进展迅速。

在帮助扁洞河村脱贫过程中,建行襄阳分行始终不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缺资金的,通过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缺项目的,帮助引入符合家庭实际的项目;农产品卖不出去的,联系企事业单位采购;缺信心的,邀请致富典型现身说法,掰着指头算细账,鼓舞了贫困户的斗志……

为巩固提升帮扶成效,建行扶贫工作队不断探索扶贫新模式。去年7月引入电商扶贫,利用建行电子商务平台,将贫困户产出的茶叶、木耳、香菇、核桃等放在网上销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去年,建行扶贫工作队带动新发展茶园100亩,不仅提高了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而且带动不少非贫困户加入其中。“昔日扁洞河稀饭顺嘴喝,现在扁洞河成了香饽饽”。如今,扁洞河村已脱贫出列,从特困村变成了明星村。马良镇委还将长岭湾村分配给扁洞河村对口帮扶,希望两个村一起致富。

高山住户搬下山 奋斗小区生活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3年前,村委会旁边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个新的居民小区在这里诞生。

这个小区有个好听的名字——奋斗小区。

三排整齐的房屋一字排开,安置山上搬迁下来的15户人家。房旁的菜园里,一片绿意盎然。“苦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我还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奋斗小区居民陈国荣看到有人来访,热情地从家里端出花生请大家品尝。“我以前的房子在后面1000多米高的山上,是‘干打垒’的土屋,十天半个月下不了一次山。”靠着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陈国荣一家搬进了新房。两室一厅的新家里,沙发、彩电、冰箱等一应俱全。“不花钱就能住新房,吃水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陈国荣笑呵呵地说。

在扁洞河村,有两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1户居民和陈国荣一样,从山上搬进了山下的新房。

如何让这些搬迁户“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扁洞河村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安置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卫生室、文化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在村委会旁,一栋两层楼正在兴建。“这是在建的野生葛粉加工厂,我们准备从房县招商。”乔永鹏说,山上野生葛根多,办厂加工成葛粉,可以提高村民收入,还可以吸纳奋斗小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小康说到就到”,村里一条条励志标语,凝聚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景,也绘就了扁洞河村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的新蓝图。

搬出幸福新生活

全媒体记者 董子川 孙凤玲

3月21日,春分,小雨如酥。扁洞河村村民陈国荣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正用一把花生逗弄孙子。看见建行扶贫工作队一行人走来,他站起身,露出微笑。“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我们一家才住进了这么亮堂的房子。”陈国荣对搬迁后的生活非常满意。

陈国荣今年50岁,祖祖辈辈住在扁洞河村。这里自然条件险恶,除了必要的采购,村民们很少下山。

1985年,陈国荣在山上盖起三间土坯房。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上的5亩薄田已无法养活全家人。孩子长大了,接触了外面的世界,不愿回来。就连用惯了的山泉水,好像也不如自来水方便。

就在陈国荣一筹莫展时,国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建行扶贫工作队也来到了扁洞河村。陈国荣一家三口在村委会附近的安置点分得了一套75平方米的安置房。在建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国荣掌握了天麻种植技术,并加入了村办合作社。“我腿脚不好,不能出去打工。天麻容易种植,劳动强度我能承受。”陈国荣说。

从山上搬下来后,生活习惯吗?陈国荣指着堂屋里的对开门大冰箱笑了:“下面多好啊,有水有电有厕所,房子也亮堂。过几年孙子长大了,还有校车来村里接到镇上上学。”

山旮旯里开出“幸福花”

全媒体记者 董子川 孙凤玲

“这只是我种植的花卉树木中的一小部分,那边山上还有很多呢!”3月21日,扁洞河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严忠明站在自己的花田里,向记者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今年56岁的严忠明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当过农民工、干过建筑工程、倒腾过小商品,但折腾了半辈子,钱没挣到多少。

建行扶贫工作队的到来,开拓了严忠明的思路,让他产生了脱贫致富的想法。

2016年,严忠明到河南南阳学习花卉苗木嫁接技术,掌握了将月季花嫁接在红刺根上的诀窍。学成归来后,建行扶贫工作队为他办理了贴息贷款,帮助他办起苗木花卉合作社,他也很快凭借手艺走上致富路。“我嫁接的月季每个月都开花,一株月季树上能开出七种颜色的花,这可不是一般月季能达到的。”严忠明得意地向记者展示。

除了月季,严忠明还种植了十余亩花卉树木。“现在,我的花卉树木一株就能卖几百元钱,但是我不直接出售,我只提供绿化服务,这样比直接出售花卉更挣钱。”严忠明说。“如今,我吸纳了15位村民就业,带动他们脱贫,有信心把产业做得更大!”对于未来,严忠明充满信心。

扶贫工作队送来致富经

全媒体记者 董子川 孙凤玲

3月21日,一阵小雨滋润了扁洞河村。山腰上一间新房的铁皮烟囱往外冒着烟,该村一组村民李守彩在哥哥家走亲戚。兄妹俩围炉烤火,拉着家常。

51岁的李守彩过了大半辈子贫穷的生活,记忆中,都是艰辛的劳动和很少的收获。“那时候,人也不开窍。种了一些茶叶,只能卖给村里和周围的人,价钱便宜不说,还卖不了多少。”李守彩回忆道。

和大多扁洞河村村民一样,李守彩家也没多少耕地,只有7亩1分薄田,其中5亩是茶园,剩下2亩1分地种点玉米和蔬菜,供自家人吃。

5亩茶园,每年能产出200多斤茶,但是往往只能卖出三分之一,一斤茶最高才卖18元。李守彩说,“当时我觉得,一年能有几百块钱落到手里,就已经很满足了。”

建行扶贫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李守彩的命运。“扶贫工作队帮我联系专家,教我种茶技术,帮我联系电商把茶叶卖出去。现在一年光是茶叶,我家就能卖2万元。”算起账来,李守彩笑得合不拢嘴。

李守彩还学习生猪养殖技术,盖了新猪圈,养了十几头猪。她觉得,自己在致富的路上慢慢开了窍。“有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现在茶叶不愁销,猪也好卖。”李守彩说,她准备扩大规模,养二十多头生猪。过两年,家里再买辆小汽车!


扁洞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奋斗小区。

制图:赵紫薇

全媒体记者 孙凤玲 董子川 宋毅 通讯员 李俊 尚旭东 文/摄

春天的细雨密密地斜织着,娇艳的月季花含苞待放……

3月21日,时隔3年,记者再次走进保康县马良镇扁洞河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铺就一新的水泥路面、规划整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道路两侧排列的太阳能路灯……放眼望去,好一幅新农村发展画卷。

谁能想到,3年前,扁洞河村还是保康县的65个特困村之一,400多人的村庄,贫困人口占到一半以上,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400元。

3年来,在建设银行襄阳分行的定点帮扶下,扁洞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87户2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1.34万元。

扁洞河村位于保康县马良镇西北部,距马良镇10公里,离保宜高速盘龙出口2公里。全村版图面积11.6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该村山林面积14256亩,耕地面积825亩。全村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400米,沮河穿村而过,河两边山崖笔直陡峭,是典型的高山峡谷村。全村旅游资源丰富,颇具开发价值。

过河不再靠吊桥 民俗馆里留乡愁

“中间一条河,分住两面坡,山下干死禾,山顶雾坨坨。”扁洞河村是典型的高山峡谷村,全村最高海拔1100米,山路崎岖、山势陡峭。3个村民小组,分布在沮河两岸的几座大山上,223省道在峡谷中蜿蜒而过。

村民散居在界山、石人寨上,过河靠吊桥,上下爬山走羊肠小道。3年前,当记者来到这里到村委会采访时,车还只能停在省道边上,大家扶着绳索从摇摇晃晃的吊桥上过河。

3年后,再次重访,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全新的钢筋混凝土桥。车左转上桥,一直开到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楼前。一楼办事大厅里,医保养老、民事调解、综合服务等窗口一应俱全,涵盖村级事务的方方面面,村民办事基本可以不出村。

桥和楼是在建行襄阳分行、保康县委办的帮扶下于去年建成的。“建行襄阳分行驻村的头等大事,就是筹资帮我们打通、硬化村组公路5.5公里。3个小组已全部通车,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谈起交通设施改善,扁洞河村党支部书记乔永鹏连连称赞。

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了,原来的村委会也没闲着。把祖祖辈辈使用过的工具农具集中陈列,岂不是最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教材?在扶贫工作队的建议下,镇村协商将其改建成了民俗文化馆。“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我们不光要让村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也要让大伙儿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乔永鹏说,去年6月,村里收购了农户弃之不用的犁耙、背篓、马灯、火笼等生产生活用具600多件,都分门别类地陈列起来。

清代的茶壶、花轿,民国时期的梳妆台、碗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手电筒、收音机……民俗馆自去年9月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旧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品经常被当成破烂扔掉。现在看来,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这些老物件最能唤起乡愁,激发村民斗志,感恩思源。”乔永鹏说,建民俗馆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乡愁,另一方面,也是为村里发展旅游业打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在村里开农家乐,在山上修栈道,吸引游客前来。”乔永鹏指着对面的界山,一脸憧憬。

扶志扶智扶产业 精准发力“拔穷根”

伴着春风细雨,扁洞河村致富带头人严忠明的花卉苗木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月季花长势喜人。“感谢建行,让我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衣食无忧。”严忠明说,建行鼓励他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动员他和几位村民去南阳学习月季嫁接技术,并为他发放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

有了一技傍身,严忠明慢慢走上致富之路。如今,他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大老板”,每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吸纳了15位村民为他打工。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体现的是大行责任,贡献的是金融智慧。建行襄阳分行历届党委对扶贫工作十分重视,现任党委书记、行长叶轮从宜昌调任襄阳后,头一个月就来到了扁洞河村,现场调研解决脱贫发展问题,去年又提出“履约速贷+旱鸭养殖”以产业带动脱贫的新路子。分管行长陈绍国为项目落地牵线搭桥、疏通环节。近3年来,该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3万元。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一年到村指导四五次,马良镇党委书记唐忠奎几乎每周在村,扶贫工作环环相扣,进展迅速。

在帮助扁洞河村脱贫过程中,建行襄阳分行始终不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缺资金的,通过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缺项目的,帮助引入符合家庭实际的项目;农产品卖不出去的,联系企事业单位采购;缺信心的,邀请致富典型现身说法,掰着指头算细账,鼓舞了贫困户的斗志……

为巩固提升帮扶成效,建行扶贫工作队不断探索扶贫新模式。去年7月引入电商扶贫,利用建行电子商务平台,将贫困户产出的茶叶、木耳、香菇、核桃等放在网上销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去年,建行扶贫工作队带动新发展茶园100亩,不仅提高了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而且带动不少非贫困户加入其中。“昔日扁洞河稀饭顺嘴喝,现在扁洞河成了香饽饽”。如今,扁洞河村已脱贫出列,从特困村变成了明星村。马良镇委还将长岭湾村分配给扁洞河村对口帮扶,希望两个村一起致富。

高山住户搬下山 奋斗小区生活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3年前,村委会旁边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个新的居民小区在这里诞生。

这个小区有个好听的名字——奋斗小区。

三排整齐的房屋一字排开,安置山上搬迁下来的15户人家。房旁的菜园里,一片绿意盎然。“苦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我还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奋斗小区居民陈国荣看到有人来访,热情地从家里端出花生请大家品尝。“我以前的房子在后面1000多米高的山上,是‘干打垒’的土屋,十天半个月下不了一次山。”靠着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陈国荣一家搬进了新房。两室一厅的新家里,沙发、彩电、冰箱等一应俱全。“不花钱就能住新房,吃水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陈国荣笑呵呵地说。

在扁洞河村,有两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1户居民和陈国荣一样,从山上搬进了山下的新房。

如何让这些搬迁户“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扁洞河村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安置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卫生室、文化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在村委会旁,一栋两层楼正在兴建。“这是在建的野生葛粉加工厂,我们准备从房县招商。”乔永鹏说,山上野生葛根多,办厂加工成葛粉,可以提高村民收入,还可以吸纳奋斗小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小康说到就到”,村里一条条励志标语,凝聚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景,也绘就了扁洞河村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的新蓝图。

搬出幸福新生活

全媒体记者 董子川 孙凤玲

3月21日,春分,小雨如酥。扁洞河村村民陈国荣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正用一把花生逗弄孙子。看见建行扶贫工作队一行人走来,他站起身,露出微笑。“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我们一家才住进了这么亮堂的房子。”陈国荣对搬迁后的生活非常满意。

陈国荣今年50岁,祖祖辈辈住在扁洞河村。这里自然条件险恶,除了必要的采购,村民们很少下山。

1985年,陈国荣在山上盖起三间土坯房。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上的5亩薄田已无法养活全家人。孩子长大了,接触了外面的世界,不愿回来。就连用惯了的山泉水,好像也不如自来水方便。

就在陈国荣一筹莫展时,国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建行扶贫工作队也来到了扁洞河村。陈国荣一家三口在村委会附近的安置点分得了一套75平方米的安置房。在建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国荣掌握了天麻种植技术,并加入了村办合作社。“我腿脚不好,不能出去打工。天麻容易种植,劳动强度我能承受。”陈国荣说。

从山上搬下来后,生活习惯吗?陈国荣指着堂屋里的对开门大冰箱笑了:“下面多好啊,有水有电有厕所,房子也亮堂。过几年孙子长大了,还有校车来村里接到镇上上学。”

山旮旯里开出“幸福花”

全媒体记者 董子川 孙凤玲

“这只是我种植的花卉树木中的一小部分,那边山上还有很多呢!”3月21日,扁洞河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严忠明站在自己的花田里,向记者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今年56岁的严忠明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当过农民工、干过建筑工程、倒腾过小商品,但折腾了半辈子,钱没挣到多少。

建行扶贫工作队的到来,开拓了严忠明的思路,让他产生了脱贫致富的想法。

2016年,严忠明到河南南阳学习花卉苗木嫁接技术,掌握了将月季花嫁接在红刺根上的诀窍。学成归来后,建行扶贫工作队为他办理了贴息贷款,帮助他办起苗木花卉合作社,他也很快凭借手艺走上致富路。“我嫁接的月季每个月都开花,一株月季树上能开出七种颜色的花,这可不是一般月季能达到的。”严忠明得意地向记者展示。

除了月季,严忠明还种植了十余亩花卉树木。“现在,我的花卉树木一株就能卖几百元钱,但是我不直接出售,我只提供绿化服务,这样比直接出售花卉更挣钱。”严忠明说。“如今,我吸纳了15位村民就业,带动他们脱贫,有信心把产业做得更大!”对于未来,严忠明充满信心。

扶贫工作队送来致富经

全媒体记者 董子川 孙凤玲

3月21日,一阵小雨滋润了扁洞河村。山腰上一间新房的铁皮烟囱往外冒着烟,该村一组村民李守彩在哥哥家走亲戚。兄妹俩围炉烤火,拉着家常。

51岁的李守彩过了大半辈子贫穷的生活,记忆中,都是艰辛的劳动和很少的收获。“那时候,人也不开窍。种了一些茶叶,只能卖给村里和周围的人,价钱便宜不说,还卖不了多少。”李守彩回忆道。

和大多扁洞河村村民一样,李守彩家也没多少耕地,只有7亩1分薄田,其中5亩是茶园,剩下2亩1分地种点玉米和蔬菜,供自家人吃。

5亩茶园,每年能产出200多斤茶,但是往往只能卖出三分之一,一斤茶最高才卖18元。李守彩说,“当时我觉得,一年能有几百块钱落到手里,就已经很满足了。”

建行扶贫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李守彩的命运。“扶贫工作队帮我联系专家,教我种茶技术,帮我联系电商把茶叶卖出去。现在一年光是茶叶,我家就能卖2万元。”算起账来,李守彩笑得合不拢嘴。

李守彩还学习生猪养殖技术,盖了新猪圈,养了十几头猪。她觉得,自己在致富的路上慢慢开了窍。“有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现在茶叶不愁销,猪也好卖。”李守彩说,她准备扩大规模,养二十多头生猪。过两年,家里再买辆小汽车!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