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880个名额被“秒抢”到期末60% 结业 周末学堂带来哪些启示

2022-02-11 17:29

复旦大学周末学堂—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第二期将于2月13日启动注册。

经历去年一年的探索,今年周末课堂的课程数量和课程名额都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周末学堂有两个变化:一是完善退课—递补机制;二是每一门课程都将开设现场教学和实验室体验活动。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调整都是源于去年首期周末学堂实施后积淀的经验。

从周末学堂最初开放时引发广泛关注,吸引近5000人秒杀880个名额,到最后约60%结业率——不论是校方还是选课学生,大家都开始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期待从大学的周末先修课程中收获了什么?

多位授课教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开设周末课堂的初衷,不是传播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更多的是一种展示,希望能够开辟一个窗口,把有强烈兴趣的中学生带到学科前沿地带去走一走,感受那里的风光和气氛;向学术边界的另一面,即尚未被探明的神秘空间张望一番。

师资“群星闪耀”,从学界扩容到业界

即将上新的第二期周末学堂,课程数量从去年的13门课增加到今年的15门,新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公共卫生等三个学科,课程名额从首期的880人扩展到1000人。其中,今年新增的《人工智能》课程来自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在2021年度刚刚获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同样新设的《未来技术与疾病防控》,则是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等名师领衔授课。

周末学堂的师资阵容,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的师资队伍堪称“群星闪耀”,导师来源从学界拓展到业界。除了首期就已参与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以外,还新增了不少行业领军专家,如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监李航,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等。

除了传统的授课形式外,第二期周末学堂的学生还将迎来新的“福利”:在助教带领下,参观学校实验室或者参与现场教学。

依旧对生源不作筛选,新增退出机制

周末学堂行至第二期,同样承载着大学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深度思考。

不少人犹然记得2021年首期周末学堂在报名时的热闹场景以及引发的争议:彼时,全市有近5000名学生“抢课”,最终,来自沪上144所高中的880名高一学生走进复旦大学周末学堂。不过,据后来的统计显示,经过为期1年的学习之后,最终完成修读课程要求并顺利结业的学生共556位。

“因为生源没有经过筛选,学生都是通过电脑系统随机选课,所以不论是在学术兴趣层面还是时间安排方面,在匹配程度上与预想的略有出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能坚持完成一年课程并且最终实现课程要求的学生为60%左右这个结果,基本在预料之中。“很多学生选课时热情满满,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学业上,无法做到兼顾。”

由于周末学堂面向的是全市高中生,以兴趣为先导,大学没有设置“门槛”,也就不可能以选拔的方式对进入周末学堂的学生进行筛选。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周末学堂仍将保持同样的选课方式,确保每一位中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选课;但同时,今年也新设了退出机制,有学生退出后,可以把学习机会留给更多真正适合的其他学子。

不期待课程精彩程度远超中学,也不期待学生“学有所成”

而对不少参与授课的高校教师来说,周末学堂则如同一片试验田。发现好的苗子固然让人欣喜不已,但更大的收获或许在于,能在和高中生的零距离接触中,廓清对教育本身的理解,进一步明晰大学教育的责任。

“一年的授课让我发现,不少学生的表现超过了我的预期。”知名历史学家姚大力在周末学堂讲授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须提交一份结业报告,姚大力的要求是,不得写任何赞美的话,必须写真正属于自己的、最鲜活的感想。“不少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可以用‘水灵灵’这三个字来评价,他们观察世界的多维角度和思考的多元性,以及思考问题的独立程度甚至比一些研究生还强。”

区别于高中的学科课程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周末学堂的定位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在完成第一期授课后,姚大力的看法是,“既不应期待学生认为大学的课程精彩程度远超中学,也不应该期待学生们通过每个周末上一次课就能够‘学有所成’。”

同样,在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眼中,部分高中生对科研的好奇和对知识的追问,让他印象深刻,但同样让他有感触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太少,对科研世界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周末学堂的课程,只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张卫在首期课程结束时出了考卷并组织了考试,不过他直言,“考试并不是那么成功,也许这一轮授课会改变考核方式。毕竟,不能期待高中生通过上这些课程就掌握专业内容,实际上还是更期待中学生对真正的学术研究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多一些思考,产生一些兴趣而已。”


复旦大学周末学堂—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第二期将于2月13日启动注册。

经历去年一年的探索,今年周末课堂的课程数量和课程名额都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周末学堂有两个变化:一是完善退课—递补机制;二是每一门课程都将开设现场教学和实验室体验活动。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调整都是源于去年首期周末学堂实施后积淀的经验。

从周末学堂最初开放时引发广泛关注,吸引近5000人秒杀880个名额,到最后约60%结业率——不论是校方还是选课学生,大家都开始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期待从大学的周末先修课程中收获了什么?

多位授课教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开设周末课堂的初衷,不是传播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更多的是一种展示,希望能够开辟一个窗口,把有强烈兴趣的中学生带到学科前沿地带去走一走,感受那里的风光和气氛;向学术边界的另一面,即尚未被探明的神秘空间张望一番。

师资“群星闪耀”,从学界扩容到业界

即将上新的第二期周末学堂,课程数量从去年的13门课增加到今年的15门,新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公共卫生等三个学科,课程名额从首期的880人扩展到1000人。其中,今年新增的《人工智能》课程来自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在2021年度刚刚获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同样新设的《未来技术与疾病防控》,则是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等名师领衔授课。

周末学堂的师资阵容,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今年的师资队伍堪称“群星闪耀”,导师来源从学界拓展到业界。除了首期就已参与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以外,还新增了不少行业领军专家,如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监李航,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等。

除了传统的授课形式外,第二期周末学堂的学生还将迎来新的“福利”:在助教带领下,参观学校实验室或者参与现场教学。

依旧对生源不作筛选,新增退出机制

周末学堂行至第二期,同样承载着大学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深度思考。

不少人犹然记得2021年首期周末学堂在报名时的热闹场景以及引发的争议:彼时,全市有近5000名学生“抢课”,最终,来自沪上144所高中的880名高一学生走进复旦大学周末学堂。不过,据后来的统计显示,经过为期1年的学习之后,最终完成修读课程要求并顺利结业的学生共556位。

“因为生源没有经过筛选,学生都是通过电脑系统随机选课,所以不论是在学术兴趣层面还是时间安排方面,在匹配程度上与预想的略有出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能坚持完成一年课程并且最终实现课程要求的学生为60%左右这个结果,基本在预料之中。“很多学生选课时热情满满,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学业上,无法做到兼顾。”

由于周末学堂面向的是全市高中生,以兴趣为先导,大学没有设置“门槛”,也就不可能以选拔的方式对进入周末学堂的学生进行筛选。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周末学堂仍将保持同样的选课方式,确保每一位中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选课;但同时,今年也新设了退出机制,有学生退出后,可以把学习机会留给更多真正适合的其他学子。

不期待课程精彩程度远超中学,也不期待学生“学有所成”

而对不少参与授课的高校教师来说,周末学堂则如同一片试验田。发现好的苗子固然让人欣喜不已,但更大的收获或许在于,能在和高中生的零距离接触中,廓清对教育本身的理解,进一步明晰大学教育的责任。

“一年的授课让我发现,不少学生的表现超过了我的预期。”知名历史学家姚大力在周末学堂讲授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须提交一份结业报告,姚大力的要求是,不得写任何赞美的话,必须写真正属于自己的、最鲜活的感想。“不少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可以用‘水灵灵’这三个字来评价,他们观察世界的多维角度和思考的多元性,以及思考问题的独立程度甚至比一些研究生还强。”

区别于高中的学科课程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周末学堂的定位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在完成第一期授课后,姚大力的看法是,“既不应期待学生认为大学的课程精彩程度远超中学,也不应该期待学生们通过每个周末上一次课就能够‘学有所成’。”

同样,在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眼中,部分高中生对科研的好奇和对知识的追问,让他印象深刻,但同样让他有感触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太少,对科研世界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周末学堂的课程,只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张卫在首期课程结束时出了考卷并组织了考试,不过他直言,“考试并不是那么成功,也许这一轮授课会改变考核方式。毕竟,不能期待高中生通过上这些课程就掌握专业内容,实际上还是更期待中学生对真正的学术研究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多一些思考,产生一些兴趣而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