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在央视春晚上看舞蹈与科技相拥的“中国式浪漫”

2022-02-11 17:12

唐白晶

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类节目再度火爆“出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创意舞蹈《金面》以及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等掀起了一股艺术“活化”文物的热潮。《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写意、移情的艺术手法将青绿山水的意象幻化,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端庄,绛唇高髻;真可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三星堆的神秘和青铜文化、金面的传奇故事,富春山居图的江南烟波浩渺和文人诗词中那种宁静淡泊、超脱自然的精神状态,都步入了观众的心灵……

当舞蹈遇到文物时,跨越了考古文字的历史鸿沟,营造出舞蹈这种独具时空魅力的艺术情境,将历史与文化感“浸透”于春晚现场,让传统“活跃”在当下。

中华文明是中国舞蹈创作的沃土、根基和宝藏

中国有大量的文物与舞蹈息息相关,如汉画像砖、敦煌壁画、乐舞俑等均有表现舞蹈场面、动作的静态形象。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中,舞蹈逐渐融入戏曲艺术中,因此在1950年中国古典舞建构初期,欧阳予倩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古典舞”,专指京剧、昆曲中的舞蹈。中国古典舞从无到有,在多年的发展与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作为民族舞蹈文化建设平台的中国古典舞,是带有“复兴意义”的当代人的阐释与传承。

在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与剧目创作中,除了挖掘传统戏曲文化,也深入挖掘历史文物。1979年首演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使“敦煌舞”从“复活敦煌壁画”的方式中创生,创造了一种“民族舞蹈语言”,开创了敦煌舞的先河。北京舞蹈学院的孙颖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出汉唐舞风,创作了《炎黄祭》《铜雀伎》等经典舞蹈剧目,尤其是舞蹈《戍卒乐》以一种当代人的视角,赋予秦始皇兵马俑鲜活生动的“人味”,在轻松诙谐的舞蹈韵律中回味千年前的文化积淀。

孙颖先生的这一编导理念在多年后由他的学生陈琳,在舞蹈《唐宫夜宴》中发挥得炉火纯青,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中刷爆网络。由黄豆豆主演的舞蹈《秦俑魂》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古今穿越而共通的民族精神;《唐印》《唐宫夜宴》以及田湉的舞蹈剧场《俑》系列舞作都关注到古代乐舞俑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时代审美;2021年首演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护臂为切入点,虚构了千年前发生在西域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在中国舞蹈的创作中,对历史文物的题材偏好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舞蹈创作的沃土、根基和宝藏。

文舞相融,匠心独具:打造千里江山连绵迤逦

在2022春晚舞台大放异彩的舞蹈《只此青绿》,源于2021年8月首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舞蹈选段“青绿”,该作由著名编导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她们充分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共通之处,在舞蹈编排上独具匠心、精雕细琢。

《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同时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编导深受启发,舞蹈开场即采用了平远的构图,舞台前端的水波造境,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从前景的三位女舞者拧倾的姿态,透过中景主演“青绿”侧身垂袖凝望,远景三四组错落有致的层峦造像,层次分明地呈现出千里江山连绵迤逦的气象。

在舞者汇聚呈三角形的舞段中,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舞者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古语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是描绘崇山峻岭最为合适的方法,其视平线往往处于画面的下端,视觉效果突出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因而,这一舞段的动作也随之强化节奏和力度,与此前的虚静和行云流水形成对比,突出了奇峰峻峭、高崖万丈的青绿冷艳。

在文人山水画中,“深远”是最难表达的,古语有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但在《只此青绿》中,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青绿腰”在视觉中心的聚焦,“群山”聚集后迅速分散,台后方“女分身”的动作重复,形成了山前山后青绿“倒影”的视觉效果,也达到了编导想要表达的“青绿”内心幻化的“心物同构”,充分实现了移情的艺术表达。

舞蹈“破界”“出圈”,是科技推动多媒体观演空间的创新

当河南卫视系列“奇妙夜”舞蹈节目的“出圈”,以及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的频上热搜,引领了晚会舞蹈影像的创作模式。舞蹈影像的叙事与传统舞蹈的叙事截然不同,舞蹈影像让观众通过镜头看舞蹈,体会“身在舞中游,心在镜中观”的微妙互动。2022年央视春晚也借鉴了舞蹈影像与科技的融合,在创意舞蹈《金面》中使用裸眼3D和全息影像等高科技,特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了一段跨越古今的双人舞,一位当代女孩在博物馆触摸历史,通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将文物“复活”,穿越回千年前的古蜀文明,跨越千年的爱恋在神树的见证下,在神秘金面的封存下,一舞千年、一梦千年。舞者半蹲、双手三道弯交折的动作造型,独具西南民族的舞蹈特点,舞蹈没有一味追求西方芭蕾双人舞的托举技巧,而是突出中国舞蹈的形神合一、朴实浪漫的审美趣味,也看得出编导杨丽萍的艺术风格和独具匠心,“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展现了亘古不变的爱之主题。

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运用XR(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技术)、CG(计算机动画)等前沿特技手段在摄影棚里拍摄了一周,又剪辑了20天,最终呈现了一幅三维动态的《富春山居图》,作品以数名手持油纸伞的江南女子翩迁起舞“入画”,通过江南女子的视角在徐徐展开的江南烟雨山水中,逐渐相遇“渔樵耕读”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诗词歌舞中展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人在画中舞,画随景而动”的诗意江南图景。

传统舞蹈的观演空间是舞台、剧场,而舞蹈影像的观演空间已从电视媒介扩展至舞台剧场与电视媒介等多媒体的融合。舞蹈影像既有舞蹈与电视艺术在镜头语言中的碰撞,也有舞蹈与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舞蹈影像中的融合,如今舞蹈影像已经逐渐从舞台的技术手段超越成为独立的作品。观演空间的创新,使观众打破历史的界限,透过舞蹈艺术将现实与历史传统对接,通过物看到人,通过文物,感受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观演空间不断创新的当下,舞蹈与文物的连接顺势而为,带来非同一般的观感体验。

“国潮风”“诗词热”的背后是国力提升和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从“诗词热”“汉服热”“文博热”到“国潮风”“古典兴”等,无不是“传统文化热”的一种表现。在移动互联网连接全球的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容易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的。

“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文博热”的掀起,从《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到《博物馆奇妙夜》《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通过多档节目的合力,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一改往日博物馆文物严肃静穆的形象,引入诸多生动的综艺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当代观众,特别是Z世代观众对博物馆、文物中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热”折射着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强烈的民族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再到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等惊叹刷屏,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秉承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在当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展现“中国风 格”和“中国 气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作者为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唐白晶

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类节目再度火爆“出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创意舞蹈《金面》以及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等掀起了一股艺术“活化”文物的热潮。《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写意、移情的艺术手法将青绿山水的意象幻化,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端庄,绛唇高髻;真可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三星堆的神秘和青铜文化、金面的传奇故事,富春山居图的江南烟波浩渺和文人诗词中那种宁静淡泊、超脱自然的精神状态,都步入了观众的心灵……

当舞蹈遇到文物时,跨越了考古文字的历史鸿沟,营造出舞蹈这种独具时空魅力的艺术情境,将历史与文化感“浸透”于春晚现场,让传统“活跃”在当下。

中华文明是中国舞蹈创作的沃土、根基和宝藏

中国有大量的文物与舞蹈息息相关,如汉画像砖、敦煌壁画、乐舞俑等均有表现舞蹈场面、动作的静态形象。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中,舞蹈逐渐融入戏曲艺术中,因此在1950年中国古典舞建构初期,欧阳予倩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古典舞”,专指京剧、昆曲中的舞蹈。中国古典舞从无到有,在多年的发展与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作为民族舞蹈文化建设平台的中国古典舞,是带有“复兴意义”的当代人的阐释与传承。

在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与剧目创作中,除了挖掘传统戏曲文化,也深入挖掘历史文物。1979年首演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使“敦煌舞”从“复活敦煌壁画”的方式中创生,创造了一种“民族舞蹈语言”,开创了敦煌舞的先河。北京舞蹈学院的孙颖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出汉唐舞风,创作了《炎黄祭》《铜雀伎》等经典舞蹈剧目,尤其是舞蹈《戍卒乐》以一种当代人的视角,赋予秦始皇兵马俑鲜活生动的“人味”,在轻松诙谐的舞蹈韵律中回味千年前的文化积淀。

孙颖先生的这一编导理念在多年后由他的学生陈琳,在舞蹈《唐宫夜宴》中发挥得炉火纯青,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中刷爆网络。由黄豆豆主演的舞蹈《秦俑魂》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古今穿越而共通的民族精神;《唐印》《唐宫夜宴》以及田湉的舞蹈剧场《俑》系列舞作都关注到古代乐舞俑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时代审美;2021年首演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护臂为切入点,虚构了千年前发生在西域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在中国舞蹈的创作中,对历史文物的题材偏好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舞蹈创作的沃土、根基和宝藏。

文舞相融,匠心独具:打造千里江山连绵迤逦

在2022春晚舞台大放异彩的舞蹈《只此青绿》,源于2021年8月首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舞蹈选段“青绿”,该作由著名编导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她们充分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共通之处,在舞蹈编排上独具匠心、精雕细琢。

《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同时汇集了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的取景构图法则,使得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编导深受启发,舞蹈开场即采用了平远的构图,舞台前端的水波造境,凭借纵深的空间距离呈现辽远开阔的画面。从前景的三位女舞者拧倾的姿态,透过中景主演“青绿”侧身垂袖凝望,远景三四组错落有致的层峦造像,层次分明地呈现出千里江山连绵迤逦的气象。

在舞者汇聚呈三角形的舞段中,缓慢而迸发力度的转身,舞者伸出左脚轻点地面的重心移动,气息韵律的顿挫间离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象,这种视觉构图与绘画“高远”法则异曲同工。古语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是描绘崇山峻岭最为合适的方法,其视平线往往处于画面的下端,视觉效果突出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因而,这一舞段的动作也随之强化节奏和力度,与此前的虚静和行云流水形成对比,突出了奇峰峻峭、高崖万丈的青绿冷艳。

在文人山水画中,“深远”是最难表达的,古语有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但在《只此青绿》中,编导用单袖掩面、后仰拖地行走的舞台调度完成了“深远”的视觉构图,“青绿腰”在视觉中心的聚焦,“群山”聚集后迅速分散,台后方“女分身”的动作重复,形成了山前山后青绿“倒影”的视觉效果,也达到了编导想要表达的“青绿”内心幻化的“心物同构”,充分实现了移情的艺术表达。

舞蹈“破界”“出圈”,是科技推动多媒体观演空间的创新

当河南卫视系列“奇妙夜”舞蹈节目的“出圈”,以及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的频上热搜,引领了晚会舞蹈影像的创作模式。舞蹈影像的叙事与传统舞蹈的叙事截然不同,舞蹈影像让观众通过镜头看舞蹈,体会“身在舞中游,心在镜中观”的微妙互动。2022年央视春晚也借鉴了舞蹈影像与科技的融合,在创意舞蹈《金面》中使用裸眼3D和全息影像等高科技,特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了一段跨越古今的双人舞,一位当代女孩在博物馆触摸历史,通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将文物“复活”,穿越回千年前的古蜀文明,跨越千年的爱恋在神树的见证下,在神秘金面的封存下,一舞千年、一梦千年。舞者半蹲、双手三道弯交折的动作造型,独具西南民族的舞蹈特点,舞蹈没有一味追求西方芭蕾双人舞的托举技巧,而是突出中国舞蹈的形神合一、朴实浪漫的审美趣味,也看得出编导杨丽萍的艺术风格和独具匠心,“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展现了亘古不变的爱之主题。

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运用XR(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技术)、CG(计算机动画)等前沿特技手段在摄影棚里拍摄了一周,又剪辑了20天,最终呈现了一幅三维动态的《富春山居图》,作品以数名手持油纸伞的江南女子翩迁起舞“入画”,通过江南女子的视角在徐徐展开的江南烟雨山水中,逐渐相遇“渔樵耕读”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诗词歌舞中展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人在画中舞,画随景而动”的诗意江南图景。

传统舞蹈的观演空间是舞台、剧场,而舞蹈影像的观演空间已从电视媒介扩展至舞台剧场与电视媒介等多媒体的融合。舞蹈影像既有舞蹈与电视艺术在镜头语言中的碰撞,也有舞蹈与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舞蹈影像中的融合,如今舞蹈影像已经逐渐从舞台的技术手段超越成为独立的作品。观演空间的创新,使观众打破历史的界限,透过舞蹈艺术将现实与历史传统对接,通过物看到人,通过文物,感受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观演空间不断创新的当下,舞蹈与文物的连接顺势而为,带来非同一般的观感体验。

“国潮风”“诗词热”的背后是国力提升和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从“诗词热”“汉服热”“文博热”到“国潮风”“古典兴”等,无不是“传统文化热”的一种表现。在移动互联网连接全球的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容易符合中国人民审美习惯的。

“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只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文博热”的掀起,从《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到《博物馆奇妙夜》《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通过多档节目的合力,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一改往日博物馆文物严肃静穆的形象,引入诸多生动的综艺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当代观众,特别是Z世代观众对博物馆、文物中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热”折射着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强烈的民族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的《唐宫夜宴》,再到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等惊叹刷屏,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传统文化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秉承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在当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展现“中国风 格”和“中国 气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作者为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