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晓苏看来
昨天犹如蜜糖灌心
因为油菜坡“良心糖坊”
正式揭牌并开业了
知名书法家、保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永高
为“良心糖坊”亲笔题字并揭牌
晓苏对“良心糖坊”这个招牌很是满意。这几个字里不仅蕴含着朴实刚毅,贤良方正,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意境。同时,它非常精准地展现了“良心糖坊”的文化精神和事业愿景。
作为一个文化人
晓苏为什么会创意良心糖坊?
又让其落户油菜坡呢?
晓苏说:“因为油菜坡是我的老家。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直到十七岁才离乡远行。这里有我至爱的亲人,有我喜欢的乡亲,有我熟悉的田园,有我钟情的山水,更有我一生也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
回忆孩提时光,晓苏说:“我的童年记忆是丰富的、复杂的、多样的,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应有尽有。但是,最让我铭心刻骨和念念不忘的,却是关于麻糖的记忆。具体而言,就是忘不了老家人用苞谷熬的麦芽糖。”
晓苏对麦芽糖的情感绝非一朝一夕,这从他早年的作品《麦芽糖》中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猜想,建糖坊对他而言,应该不会是一时心血来潮。
在油菜坡,麦芽糖又被称为麻糖。它的熬制全靠手工,从石磨推苞谷到铁锅煮浆,从纱布口袋过滤到下麦芽引子,从柴火熬到双手拔,整个过程全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熬制麻糖,从头到尾全靠手工,不用任何现代机械。麦芽糖有很多吃法,刚出锅的时候,可以用土碗端着喝糖汁子;凝固以后,可以用锤子敲碎了嚼糖坨子:最常见的,是把苞谷炒成“苞谷花儿”,黏糖果子吃;家境好一点的,会把冻制的阴米炒成米花,黏糖片子吃;富裕的人家,还会在糖片子里掺上其他配料,或者是芝麻,或者是花生,或者是核桃,或者是黄豆,吃起来清脆,香甜,爽口,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间美味。
晓苏说:“每当想起家乡的麦芽糖,许多场景、人物和故事,都会扑面而来。比如我的姑妈,她非常会黏糖果子,每到过年都要黏上好几坛子,一直可以吃到春夏之交。姑妈为人特别大方,从来不把糖果子藏起来,总是放在人人都能找到的地方,包括侄儿侄女,都可以在她家里轻而易举地找到。当时,姑妈住在孙家岩。我小时候每逢周末都要去孙家岩砍柴,晌午肚子饿了,就会跑到姑妈家去找吃的。如果姑妈当时不忙,她就亲自去拿糖果子;要是手头正在做事,她便会让自己上楼,寻着坛子去拿糖果子。“
晓苏回忆到:“姑妈黏的糖果子又大又圆,又甜又香,既充饥又爽囗,是我童年最喜欢吃的食品之一。又比如,当年我老家这个屋场住着四户人家,除了我们家,还住着大伯的三个儿子,我分别称他们叫大哥、小哥、幺哥,那时他们都分门立户了,大妈跟幺哥一起生活。每年的正月初一,我们一清早就要起床出行,先放一挂长鞭,然后四家就相互串门拜年。拜年的时候,一不送烟,二不送酒,民风十分纯朴。但是,每家必须有一个代表,端上满满一盘米花糖,见人都要发几块儿。可以说,米花糖就是我们新年的见面礼,它代表着邻居的团结,意味着亲人的和睦,更象征着生活的甜蜜。还比如,我上大学的第二年春天,春节过后返校时,母亲特地为我黏了一包芝麻糖。到了学校,同寝室的同学纷纷把自己从家乡带来的特产,拿出来给大家品尝。有人拿出了北京龙须糖,有人拿出了苏州牛皮糖,有人拿出了武穴酥糖,有人拿出了孝感麻糖。直到最后,我才拿出我从油菜坡带去的芝麻糖。始料不及的是,我的芝麻糖虽说来自穷乡僻壤,包装也简陋不堪,但同学们都说好吃,都说我老家的糖甜而不腻,脆而不枯,吃过之后,口齿飘香。
大学毕业之后,我留在了武汉工作。油菜坡成了我的故乡,我成了它的游子。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已经在武汉生活四十个年头了。四十年来,我虽然到过许多地方,还去过不少国家,吃过的糖不计其数,既有乡村的也有城市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我们油菜坡的麦芽糖。由于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变化,乡愁的牵挂,我对麦芽糖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并且还经常在梦中喝糖汁子,嚼糖砣子,吃糖片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商品的繁荣、物流的发达,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便长驱直入地来到了我的家乡。从此,油菜坡就很少有人熬糖了。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先从客观上来讲,用本地传统的手工熬糖,成本高,工序多,产出少,收入低,不如直接花几个钱买外来的糖吃,既简单又便宜;再从主观上讲,因为改革开放和精准扶贫,农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与此同时,人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便开始减弱,不少人宁愿通宵打牌,也不愿意深夜熬糖。现在,我们从外地回到老家,吃到的糖大都是从其他地方进来的,虽然也有糖果子,也有糖砣子,也有糖片子,但这些糖都不是用手工熬的,它掺入了大量的沙糖,甚至还放了糖精。这种糖品,不仅吃起来口干舌燥,索然无味,而且还不利于身体健康。正是因为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侵袭,油菜坡熬糖的传统手艺渐行渐远,濒临失传。因此,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来保护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家乡的老手艺、老品牌、老味道,能够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也只有这样,我的美好的童年记忆才有可能真正被唤醒、被打捞、被点燃。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我才极力主张组建油菜坡良心糖坊。我想通过这个糖坊,来留住我的童年记忆,留住我的美丽乡愁,留住我的文化之根。”
至于糖坊为什么要叫“良心糖坊”?
晓苏说:“我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的堂兄叫苏顺良,良心糖坊与他的名字十分吻合。苏顺良虽然没多少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斗大的字认不到一箩筐,但他脑壳聪明,心灵手巧,尤其热爱农耕文化,会舂米,会煮酒,会打草鞋,会卷旱烟,会编竹筐子,更会熬麦芽糖。在我们老家这一带,还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顺口溜:“麦苗儿青,菜花儿黄,油菜坡出了一个苏顺良。虽说有点儿怕老婆,但他会熬麦芽糖。”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坚持熬糖,每年都熬,从未间断。每到春节前夕,找他买糖的人都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他熬的糖总是供不应求。久而久之,苏顺良这个名字便与麦芽糖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的麦芽糖业已产生了品牌效应。有一次,他背着麦芽糖去店垭街上卖,顾客们问,是油菜坡苏顺良的糖吗?他说,是的,我就是苏顺良。顾客们一听说卖糖的就是苏顺良本人,顿时把他的糖一抢而光。其二,苏顺良的麦芽糖为什么会深受欢迎?因为他的糖是凭良心熬的,不掺假,不耍滑,一是一,二是二,从来不会偷工减料,从来不会坑蒙拐骗,从来不会花里胡梢。在讲到糖时,苏顺良曾无比自信地地说,他的糖,用的是油菜坡的苞谷,苏家龙洞的水,土生土长的麦芽,然后再用木柴火拼命地熬上七八个小时,等糖起锅后,他还要和他老婆每人抓住糖的一头,像拔河一样,左扯右拽,扯得满头汗流,拽得脸红脖子粗,直到把糖拔白、拔亮、拔紧,才算大功告成。因为苏顺良在整个熬糖过程中倾注了他的真情、他的善意、他的辛勤,还有他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所以他熬的糖可以称为真正的良心糖。一言概之,就是良心糖坊用良心做糖,做工精良。”
晓苏最后深情地说:“我们的生活应该多一些甜,而甜是离不开糖的。但是,糖只能让我们嘴甜,只有在糖里渗透了良心,我们才可能从嘴里甜到心里。因此,我在这里要郑重地拜托各位,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和支持油菜坡良心糖坊的建设与发展,让苏顺良的良心糖声名远播,畅销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乡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良心糖坊”开业之际
保康广播电视台对晓苏进行了专访
在专访中晓苏会谈论哪些话题?
会迸发哪些思想火花?
请关注近期的
保康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全媒体记者:胡春东
图片:宋永权 葛万勇 李秀林
编辑: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