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政府“案头有账”人民“心中有数” “十四五”公共服务目标明确

2022-01-11 17:28

人民网北京1月11日电 (申佳平)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人民群众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为确保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急需、最困难、最迫切的领域,《规划》系统梳理了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边界和发展重点,明确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不同权责,有利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从根子上厘清权责边界、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分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让各级人民政府对公共服务“优先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案头有帐”,又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所享有的公共服务能够“心中有数”。

厘清公共服务三大核心概念

欧晓理介绍,《规划》首次将覆盖面更广、服务内容更丰富、需求层次更高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和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同步纳入规范范围,提出了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支持政策。

他介绍,区分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依据政府、社会、个人的权责关系,尤其是政府在服务供给方面承担的责任进行划分;二是依据公民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层次进行划分。

具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保障服务供给的主要责任。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生活服务则是为了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完全由市场供给,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之间的边界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水平和质量都将稳步有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欧晓理说。

针对九大领域设计22项指标

据介绍,《规划》将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基本与非基本进行分类,以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不同权责作为逻辑主线,系统谋划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九个领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设计了2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有7项,预期性指标有15项。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

在住房方面,《规划》明确了住有所居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公积金。《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650万套(间),预计可帮助1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47万、60万和40万套(间),均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40个重点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约为26%。同时,“十四五”期间,还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在养老方面,《规划》强调政府要承担供给的主要责任,提出要实施特困人员的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设施向低保、低保边缘、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低偿和无偿集中托养服务。此外,要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

在教育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十四五”期间还要积极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加大县中托管帮扶力度。教育部将依托相关部属高校托管100所县中,组织东部发达地区面向西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对口帮扶。

在儿童健康方面,《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包括0-6岁儿童健康管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预防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以出生缺陷、肥胖、贫血、视力不良、脊柱侧弯、儿童孤独症、听力障碍等影响儿童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不断完善早筛查、早诊断和早干预服务模式。持续加强儿童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有效防治。此外,到2025年,努力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新需求。

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发展

欧晓理指出,将生活服务纳入到《规划》的范围是这次编制的一个很大的创新点。

对于生活服务,《规划》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强化服务标准,做大服务品牌,优先发展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阶梯式发展,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探索方向、拓展空间、积蓄能量。

欧晓理表示,重点要两手抓,一手抓品牌,一手抓标准。

抓品牌,就是鼓励塑造代表性、特色化的服务品牌,保护传承“老字号”,开发打造“特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促进跨界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体验服务、私人订制、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抓标准,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完善生活服务国家标准,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以标准化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支持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健全生活服务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服务职业化发展。


人民网北京1月11日电 (申佳平)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人民群众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为确保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急需、最困难、最迫切的领域,《规划》系统梳理了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边界和发展重点,明确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不同权责,有利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从根子上厘清权责边界、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分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让各级人民政府对公共服务“优先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案头有帐”,又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所享有的公共服务能够“心中有数”。

厘清公共服务三大核心概念

欧晓理介绍,《规划》首次将覆盖面更广、服务内容更丰富、需求层次更高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和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同步纳入规范范围,提出了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支持政策。

他介绍,区分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依据政府、社会、个人的权责关系,尤其是政府在服务供给方面承担的责任进行划分;二是依据公民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层次进行划分。

具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保障服务供给的主要责任。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生活服务则是为了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完全由市场供给,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之间的边界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水平和质量都将稳步有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欧晓理说。

针对九大领域设计22项指标

据介绍,《规划》将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基本与非基本进行分类,以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不同权责作为逻辑主线,系统谋划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九个领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设计了2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有7项,预期性指标有15项。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

在住房方面,《规划》明确了住有所居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公积金。《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650万套(间),预计可帮助1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47万、60万和40万套(间),均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40个重点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约为26%。同时,“十四五”期间,还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在养老方面,《规划》强调政府要承担供给的主要责任,提出要实施特困人员的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设施向低保、低保边缘、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低偿和无偿集中托养服务。此外,要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

在教育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十四五”期间还要积极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加大县中托管帮扶力度。教育部将依托相关部属高校托管100所县中,组织东部发达地区面向西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对口帮扶。

在儿童健康方面,《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包括0-6岁儿童健康管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预防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以出生缺陷、肥胖、贫血、视力不良、脊柱侧弯、儿童孤独症、听力障碍等影响儿童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不断完善早筛查、早诊断和早干预服务模式。持续加强儿童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有效防治。此外,到2025年,努力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新需求。

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发展

欧晓理指出,将生活服务纳入到《规划》的范围是这次编制的一个很大的创新点。

对于生活服务,《规划》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强化服务标准,做大服务品牌,优先发展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阶梯式发展,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探索方向、拓展空间、积蓄能量。

欧晓理表示,重点要两手抓,一手抓品牌,一手抓标准。

抓品牌,就是鼓励塑造代表性、特色化的服务品牌,保护传承“老字号”,开发打造“特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促进跨界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体验服务、私人订制、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抓标准,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完善生活服务国家标准,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以标准化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支持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健全生活服务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服务职业化发展。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