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国际视点)

2021-12-20 15:42

核心阅读

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更严峻挑战。专家建议,各国应加大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推动建设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202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粮食的不安全和人们营养不良问题,凸显农业粮食体系在冲击和压力面前的脆弱性。粮农组织呼吁各国加强农业合作,促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使农业粮食体系更具韧性、效率、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粮农组织的这份报告以“提高农业粮食体系韧性,应对冲击和压力”为主题,评估了各国农业粮食体系应对冲击并从中迅速恢复的能力,并就如何提高农业粮食体系韧性提出意见建议。

报告指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购买力下降使得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受损。低收入国家普遍遭遇严峻挑战,中高收入国家也面临风险。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累计约8.11亿,较2019年增加了1.6亿。报告估计,如果疫情造成全球收入减少1/3,还将有10亿人陷入饥饿状态。

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认为,疫情持续、局部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世界各地粮食系统的脆弱性。

今年以来,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对粮食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北美洲多地极端高温使得大量农作物枯死,巴西罕见的超强寒潮造成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减产。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粮食进口费用创下历史新高。“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在11月达到平均134.4点,达到自2011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

“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形势会更加严峻。在气候变化的环境下,在未来的数十年,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乔哈尔·阿礼表示。

粮农组织在报告中强调,各国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将提升农业粮食体系韧性作为本国应对当前与未来挑战的战略要素。既要实现投入资源、生产、市场和供应链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农业粮食网络的互联互通,又要加强困难群体抵御风险能力,提升社会保护计划,助力应对各类冲击。

共同行动发展可持续农业

“共同应对粮食不安全及营养不良等挑战,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需要加强南南合作、三方合作及南北伙伴关系。”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农业粮食体系全方位转型需要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系统落实各项举措。

为应对挑战,一些国家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途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例如,在苏丹北部州科德罗卡森林保护区,当地农民积极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根据气候规律科学调整种植和收获次数,充分考虑夏季较长和降雨不可预测等因素,在退化土地上间种作物和树木,几个收获季以来农民生计持续得到改善。

阿联酋今年5月推出“食品科技谷”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利用现代技术加工农产品的新食品生产基地,以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减少资源浪费。泰国商业部表示将与阿联酋加强粮食项目合作。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指出,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研发创新等途径,可有效提升全球农业粮食体系的韧性。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裁吉尔伯特·洪博认为,更公平、更平等的粮食体系,需要倾听小规模生产者和农村社区的心声,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劳动付出得到公平回报。他建议,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帮助被忽视的农村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政府推出“生产力安全网计划”,重点关注长期缺乏粮食保障的家庭,通过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缺粮家庭能够在危机中维持生计。

2019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结对帮扶“手拉手”行动计划,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和人民消除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迄今已有34个国家参与行动。2020年7月21日,粮农组织启动了“手拉手”地理空间信息平台。该平台汇集了10多个粮食和农业相关领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和统计数据——包括粮食安全、作物、土壤、土地、水、气候、渔业、畜牧业以及林业等,还纳入了疫情对粮食和农业影响的相关信息。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工具,可为疫情后增强粮食系统抵御力提供决策支持。

“未来,我们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全球粮食系统,惠及全球人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粮食体系可以也必须发挥关键拉动作用,支持经济复苏、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促进体面劳动、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11月25日,由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支持的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斯里兰卡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在华启动。160余名斯方农业部官员、农业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农场主代表参加了培训。世界粮食计划署相关负责人艾哈迈德表示,项目将帮助斯里兰卡种植水稻和玉米的小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经验与知识交流对于斯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体系、实现零饥饿目标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加快自身农业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国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截至目前,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训了近10万名外国农户。在华举办近500期培训班,培训外国专家、专业人员1.1万人。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向有需要的国家进行了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农村家庭从中受益。

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今年9月,中方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了行动减损、机制减损、平台减损、生产减损等10项减损共识成果。

马泰奥表示,中国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因地制宜分享农业发展经验,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报罗马12月1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0日 17 版)

核心阅读

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更严峻挑战。专家建议,各国应加大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推动建设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202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粮食的不安全和人们营养不良问题,凸显农业粮食体系在冲击和压力面前的脆弱性。粮农组织呼吁各国加强农业合作,促进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使农业粮食体系更具韧性、效率、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粮农组织的这份报告以“提高农业粮食体系韧性,应对冲击和压力”为主题,评估了各国农业粮食体系应对冲击并从中迅速恢复的能力,并就如何提高农业粮食体系韧性提出意见建议。

报告指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购买力下降使得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受损。低收入国家普遍遭遇严峻挑战,中高收入国家也面临风险。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累计约8.11亿,较2019年增加了1.6亿。报告估计,如果疫情造成全球收入减少1/3,还将有10亿人陷入饥饿状态。

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认为,疫情持续、局部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世界各地粮食系统的脆弱性。

今年以来,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对粮食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北美洲多地极端高温使得大量农作物枯死,巴西罕见的超强寒潮造成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减产。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粮食进口费用创下历史新高。“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在11月达到平均134.4点,达到自2011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

“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形势会更加严峻。在气候变化的环境下,在未来的数十年,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乔哈尔·阿礼表示。

粮农组织在报告中强调,各国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将提升农业粮食体系韧性作为本国应对当前与未来挑战的战略要素。既要实现投入资源、生产、市场和供应链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农业粮食网络的互联互通,又要加强困难群体抵御风险能力,提升社会保护计划,助力应对各类冲击。

共同行动发展可持续农业

“共同应对粮食不安全及营养不良等挑战,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需要加强南南合作、三方合作及南北伙伴关系。”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农业粮食体系全方位转型需要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系统落实各项举措。

为应对挑战,一些国家积极探索和创新有效途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例如,在苏丹北部州科德罗卡森林保护区,当地农民积极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根据气候规律科学调整种植和收获次数,充分考虑夏季较长和降雨不可预测等因素,在退化土地上间种作物和树木,几个收获季以来农民生计持续得到改善。

阿联酋今年5月推出“食品科技谷”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利用现代技术加工农产品的新食品生产基地,以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减少资源浪费。泰国商业部表示将与阿联酋加强粮食项目合作。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泰奥指出,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研发创新等途径,可有效提升全球农业粮食体系的韧性。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裁吉尔伯特·洪博认为,更公平、更平等的粮食体系,需要倾听小规模生产者和农村社区的心声,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劳动付出得到公平回报。他建议,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帮助被忽视的农村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政府推出“生产力安全网计划”,重点关注长期缺乏粮食保障的家庭,通过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缺粮家庭能够在危机中维持生计。

2019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结对帮扶“手拉手”行动计划,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和人民消除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迄今已有34个国家参与行动。2020年7月21日,粮农组织启动了“手拉手”地理空间信息平台。该平台汇集了10多个粮食和农业相关领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和统计数据——包括粮食安全、作物、土壤、土地、水、气候、渔业、畜牧业以及林业等,还纳入了疫情对粮食和农业影响的相关信息。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工具,可为疫情后增强粮食系统抵御力提供决策支持。

“未来,我们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全球粮食系统,惠及全球人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粮食体系可以也必须发挥关键拉动作用,支持经济复苏、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促进体面劳动、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11月25日,由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支持的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斯里兰卡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在华启动。160余名斯方农业部官员、农业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农场主代表参加了培训。世界粮食计划署相关负责人艾哈迈德表示,项目将帮助斯里兰卡种植水稻和玉米的小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经验与知识交流对于斯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体系、实现零饥饿目标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加快自身农业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国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截至目前,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训了近10万名外国农户。在华举办近500期培训班,培训外国专家、专业人员1.1万人。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向有需要的国家进行了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农村家庭从中受益。

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今年9月,中方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了行动减损、机制减损、平台减损、生产减损等10项减损共识成果。

马泰奥表示,中国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因地制宜分享农业发展经验,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报罗马12月1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0日 17 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