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在哪建?怎么建?官方解读

2021-12-15 14:52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怎么建?建设覆盖北京哪些行政区?如何在保护长城的同时做到文旅融合?怎样提升长城沿线地区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日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记者14日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建设保护规划》从范围、目标、功能、布局等方面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建设保护提出要求,为到2035年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覆盖更精准:2873处/片资源推进沿线文旅融合

北京长城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长城在北京境内自东向西经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昌平区、延庆区、门头沟区等6个区,墙体全长520.77公里。

北京长城包括北齐及明代两个时期的长城,其中明长城为主体,主要为砖石砌筑,总体保存较好,连续完整。长城赋存环境总体保存较好,沿线80%以上地区为山林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建设保护规划》规划范围原则上与《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确定的范围衔接,涉及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和门头沟区六区的42个乡镇,785个行政村,涉及户籍人口约68万人,约占六区户籍人口总量的30%。同时充分考虑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六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总体布局和管控要求。

规划范围内的资源可分为长城资源、长城相关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三大类,共计2873处/片。其中长城资源、长城相关文化资源包含了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多类型和不同保护级别的对象,共计2833处/片。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北京长城保护利用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目标更明确:成为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展示示范区

2021年8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专题审议通过《建设保护规划》,并强调北京要将保护与传承利用有机结合,推动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保护规划》着重突出科学保护、价值延续;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整体发展;分级分类、统筹协调等四方面原则。确定了“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的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形象定位。

《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漫步长城史卷的历史文化景观示范区”和“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典范区”的建设保护目标,使之成为展示中国长城历史文化景观的最优资源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的北京段应成为中国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展示的示范区。

  布局更科学:“一线五区多点”构建公园整体空间

《建设保护规划》根据长城所在区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山脉沟域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镇资源条件等保护发展要求和资源禀赋,确定“一线、五区、多点”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通过保护线、整合区、做亮点,展现北京长城历史文化景观。

一线即长城资源主线,是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主体,也是展现长城核心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区,主要落实严格保护管控要求。

五区即五个重点区域: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五个重点区域多是古代军事防御要地,其中居庸路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黄花路的慕田峪长城,古北口路的司马台长城和古北口镇,已经是成熟的长城开放景区。

多点即区域内多个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传统村落、旅游景区等,是体现北京长城文化代表性特征的重要资源点。

《建设保护规划》分为近期、中远期实施。近期实施目标到2023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北京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标志性项目基本建成。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初步落实,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4个重点区域建设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中远期实施目标远景展望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全面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全面建立。

  配套更完备:整合提升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建设保护规划》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类关键领域基础工程。

保护传承工程着重实施长城抢险及研究性保护工程,探讨研究型精细化保护工程技术方法。

研究发掘工程通过长城文化、长城精神的系统研究,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构建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环境配套工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及村镇综合整治,配套改善旅游线路,贯通重要节点,修复空间环境,完善道路设施,应急设施,公益设施,同时推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形象标识系统。

文旅融合工程包括建设文旅示范区,培育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开展深度体验游和研学旅行,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开展户外活动品牌塑造,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数字再现工程将加强数字建设,逐步实现主题展示区网络全覆盖,连接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北京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逐步实现全部长城开放景区数字化导览解说覆盖系统。

  成果更丰富:推动实施10大标志性项目

《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标志性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3项,北京市级7项。

国家级项目包括头号建设工程-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建成全面展示阐释中国长城历史脉络及长城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长城文化研究的学术殿堂,全国文化中心、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长城精神传播的高地,国际长城文化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示范样板工程-箭扣长城保护修缮及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建设,为明代长城本体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样板;打造经典品牌-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宣传弘扬长城文化精神。

北京市级项目包括打通叫响“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联动提升八达岭长城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整合提升慕田峪-箭扣长城文旅融合区;协同提升古北口-司马台长城文旅融合区;统筹建立“长城人家”“长城村落”北京乡村联盟;建设“八达岭长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制作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纪录片。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北京将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到2023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的要求,初步建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同时,协调推进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局面初步形成,并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实现2035年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徐婧)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怎么建?建设覆盖北京哪些行政区?如何在保护长城的同时做到文旅融合?怎样提升长城沿线地区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日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记者14日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建设保护规划》从范围、目标、功能、布局等方面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建设保护提出要求,为到2035年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覆盖更精准:2873处/片资源推进沿线文旅融合

北京长城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长城在北京境内自东向西经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昌平区、延庆区、门头沟区等6个区,墙体全长520.77公里。

北京长城包括北齐及明代两个时期的长城,其中明长城为主体,主要为砖石砌筑,总体保存较好,连续完整。长城赋存环境总体保存较好,沿线80%以上地区为山林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建设保护规划》规划范围原则上与《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确定的范围衔接,涉及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和门头沟区六区的42个乡镇,785个行政村,涉及户籍人口约68万人,约占六区户籍人口总量的30%。同时充分考虑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六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总体布局和管控要求。

规划范围内的资源可分为长城资源、长城相关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三大类,共计2873处/片。其中长城资源、长城相关文化资源包含了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多类型和不同保护级别的对象,共计2833处/片。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北京长城保护利用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目标更明确:成为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展示示范区

2021年8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专题审议通过《建设保护规划》,并强调北京要将保护与传承利用有机结合,推动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保护规划》着重突出科学保护、价值延续;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整体发展;分级分类、统筹协调等四方面原则。确定了“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的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形象定位。

《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漫步长城史卷的历史文化景观示范区”和“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典范区”的建设保护目标,使之成为展示中国长城历史文化景观的最优资源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的北京段应成为中国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展示的示范区。

  布局更科学:“一线五区多点”构建公园整体空间

《建设保护规划》根据长城所在区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山脉沟域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镇资源条件等保护发展要求和资源禀赋,确定“一线、五区、多点”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通过保护线、整合区、做亮点,展现北京长城历史文化景观。

一线即长城资源主线,是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主体,也是展现长城核心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区,主要落实严格保护管控要求。

五区即五个重点区域: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五个重点区域多是古代军事防御要地,其中居庸路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黄花路的慕田峪长城,古北口路的司马台长城和古北口镇,已经是成熟的长城开放景区。

多点即区域内多个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传统村落、旅游景区等,是体现北京长城文化代表性特征的重要资源点。

《建设保护规划》分为近期、中远期实施。近期实施目标到2023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北京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标志性项目基本建成。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初步落实,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4个重点区域建设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中远期实施目标远景展望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全面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全面建立。

  配套更完备:整合提升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建设保护规划》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类关键领域基础工程。

保护传承工程着重实施长城抢险及研究性保护工程,探讨研究型精细化保护工程技术方法。

研究发掘工程通过长城文化、长城精神的系统研究,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构建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环境配套工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及村镇综合整治,配套改善旅游线路,贯通重要节点,修复空间环境,完善道路设施,应急设施,公益设施,同时推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形象标识系统。

文旅融合工程包括建设文旅示范区,培育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开展深度体验游和研学旅行,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开展户外活动品牌塑造,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数字再现工程将加强数字建设,逐步实现主题展示区网络全覆盖,连接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北京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逐步实现全部长城开放景区数字化导览解说覆盖系统。

  成果更丰富:推动实施10大标志性项目

《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标志性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3项,北京市级7项。

国家级项目包括头号建设工程-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建成全面展示阐释中国长城历史脉络及长城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长城文化研究的学术殿堂,全国文化中心、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长城精神传播的高地,国际长城文化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示范样板工程-箭扣长城保护修缮及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建设,为明代长城本体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样板;打造经典品牌-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宣传弘扬长城文化精神。

北京市级项目包括打通叫响“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联动提升八达岭长城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整合提升慕田峪-箭扣长城文旅融合区;协同提升古北口-司马台长城文旅融合区;统筹建立“长城人家”“长城村落”北京乡村联盟;建设“八达岭长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制作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纪录片。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北京将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到2023年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的要求,初步建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同时,协调推进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局面初步形成,并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实现2035年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徐婧)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