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玻璃心”了吗

2021-12-08 16:49

近来,外地一小学心理测试卷因部分内容具有诱导自杀倾向而引起家长不满,引发社会热议。当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会导致孩子身心焦虑,我们应怎样开展科学筛查,发现问题后又该如何进行干预呢?

问题1

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动不动就要闹点儿小情绪。而很多老师在学校里也经常是哄着学生,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碎了哪个娃的“玻璃心”。到底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呢?

成人教育焦虑诱发孩子身心焦虑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谢春风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发小学的心理测试卷确实存在不严谨的内容,这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现在中小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抑郁问题是否日益严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近日,我们重点围绕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焦虑、教师教学焦虑、家长对于孩子的升学焦虑三个要素,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重点抽样调查,共收到学生有效样本5589份、家长有效样本6297份、教师有效样本885份。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确实存在,但80%以上的学生学习焦虑情绪轻微,相比之下,教师和家长的焦虑程度明显要高得多。调查表明,四成以上的家长对孩子升学有焦虑,其中,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最强烈,小学其次,高中家长的焦虑程度相对较弱。三成以上的教师存在明显的教学焦虑,其中,高中教师的教学焦虑比较强,小学教师的教学焦虑也比较严重。

成人教育焦虑必然诱发孩子身心焦虑。对学生和学校教师的超强教育期待,催生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焦虑。亲子关系是最深刻的人际关系。家长教育焦虑情绪既有家庭内部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原因,但教育期待过高是主因。比如“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情绪最强烈”这一结果就说明,家长对孩子中考的结果最关注,所以也最焦虑。而教师教学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过高期待和压力,以及教师们的超强负荷。同时,这种焦虑也会催生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成人教育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焦虑,使得儿童青少年成为教育焦虑的情绪“受纳器”。而高度焦虑的家长和教师,必然成为学生情绪变化的焦虑源。这是因为教育焦虑具有传染性和负面诱导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一些孩子身心发展因超负荷而难以支撑,日益脆弱。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透支了孩子的精力和身心健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呈现积极变化的态势,但过重学习负担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学习负荷巨大。在“你觉得班里同学的学习负担情况如何”的心理投射调查中,约51.04%的学生认为,“双减”以来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显著减轻和明显减轻。但31.0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同学们的课业负担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17.81%的同学认为,课业负担依然如故、日益加剧。认为“课业负担依然如故、日益加剧”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占14.54%,初中二年级学生达到23.3%,高中二年级学生高达63.64%。显然,这种陡增的学习负担和课业压力必然透支学生的精力和身心健康,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如果有外部负面的诱发因素,将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和极端化情况。

此外,随年龄日增的亲子关系冲突干扰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总体上融洽而积极,但明显的亲子冲突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你和父母的关系现状如何”的调查中,76.42%的学生认为非常融洽和比较融洽,认为“基本上融洽,偶有冲突”的占18.52%,认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占5.07%。但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年级分布上,小学六年级为5.71%,初中二年级为9.97%,高中二年级为9.93%。这种中学阶段有所增加的亲子关系冲突,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困境和情绪波动,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压抑,干扰他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脆弱问题,必须从强化成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正向情绪、积极品质和道德认知做起,消除焦虑源,撤掉“干扰器”;同时,必须进一步疏解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防止应试教育透支他们的健康;家长和教师则要多理解、尊重、包容和关爱学生,多沟通和对话,不要用片面的应试教育成绩绑架学生,减轻亲子、师生关系的冲突,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加温暖,孩子们才会更阳光、更快乐。

问题2

心理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筛查?

心理测试问卷有很多种,如果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可以随便拿一种来使用吗?

心理量表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北京回龙观医院 刘洋 孙琦

心理测试问卷是心理学研究中用到的量表,属于心理测量学范畴。科学的问卷应该是经过收集大量样本的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编制而成。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应用心理测试时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

首先,心理测试要在一个标准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是给一个群体进行心理测试,比较该群体的心理特征差异,为了避免环境误差,应该让该群体在一个相同的场所进行测试,比如在医院和在家相比,个体的紧张程度和对自我的关注度是不同的。相同的场所,相同的时间段内所得的测试结果才更具有准确性。

其次,在测试开始前要有指导语,所谓指导语是经过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告知被测试人员该问卷的测试目的、时间范围,以及其他的答题注意事项等等。被测试人答题时依据的是当时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要减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商量,即使有同样受教育经历的人对于测试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正说明了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此外,即使是用同一个问卷,不同时期对同一个人进行心理测试,所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遵循指导语进行心理测试显得尤为重要。

再有,所有的心理量表都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比如,每个量表适用的年龄和测试的目的不同;有的量表是适用于临床,针对一些可能被诊断的疾病进行筛查用的;还有一些量表是他评量表,他评是直接扶养人、医生或者老师等通过平时对被试者的观察和交流进行测评。如果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施测,要严格选用合适的心理量表,考虑施测量表的信效度、针对性和权威性、施测量表题项能否被学生理解等因素。只有用对量表,遵守操作程序才能发挥心理测量的真正作用。

心理测试的施测要遵循伦理原则。对于一个团体进行心理测试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允许在测试进行中随时可以退出测试。测试对象若是青少年,要征得他们本人以及家长的同意,如若在学校进行施测,也要告知老师、学校,并提前告知学生本次测试的目的,允许学生中途退出测试。

心理测试中的“敏感”题项也有其处理原则。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较成年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答题时更容易受情绪影响,再加上社会经验的不足和认知功能的不完善,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提出疑问,尤其是一些关于性或者生死问题。这些问题老师和家长可能很难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解答,同时也可能会带入自身歪曲的认识从而误导了答题者,性和生死这些问题本身不会诱导孩子出现性问题或者自杀,因此在进行心理测试时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解答问题,这些指导和解答是基于一个中立的态度,不批判,不引导。在心理测试后要由专业人员出具心理测试报告,通过文字或者图标描述测试结果说明的问题和意义,并且严格管理心理测试报告。

心理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心理测试结果要交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对于一些健康筛查量表,要将结果异常的人员转介给具有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或者精神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综合专业人员的访谈结果确定被测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尤其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施测,不能仅凭借一份量表结果轻易给被测人员下“诊断”,这就需要学校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或者医院进行合作,而不是直接把异常学生推到医院去。

总之,政府、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选对量表、用对量表是关键,它可以成为增进学校、家长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同时可以为青少年搭建起心理服务体系,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归根结底,量表只是测量人们心理特征的工具,它是一个描述和预测的过程,切不可因一个心理测试的结果做诊断或者给异常结果的人扣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

问题3

学校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按照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那么,学校会怎样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呢?学生和家长能接受吗?

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日常表现

大兴区兴华中学心理特级教师 刘秀华

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与积极的关注和辅导也非常重要。很多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内隐性,加之一般人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导致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被发现。如何能够及时发现身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呢?理想的状态是全社会都正视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接纳程度,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被延误或加重病情。

我们学校将心理学设置成专业课,学校也一直重视心理教育及师资队伍培养,具有深厚的心育研究基础、师资力量和文化底蕴。从1998年起,学校陆续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些场地和设施丰富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同时,我们学校还充分运用校园网站、宣传栏、校园广播、学校公众号、主题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全方位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教师全员心育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增强家长的心育意识,提升家长的心育能力,并以活动为载体,增加亲子沟通,增进彼此理解,融洽家校关系,提升教育合力。

在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年级、班级特点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定制性辅导活动,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辅导。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个体辅导形式供学生选择:直接到心理辅导室找心理教师倾诉,拨打学校的心理热线或用QQ、微信与专职心理教师沟通,由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多种渠道引荐给心理教师等。对学生辅导的内容涉及学习、交往、情绪管理、适应、生涯指导等各个方面。

前来咨询的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涉及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关系、成长经历、重要事件等多方面,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能够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探索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时候很多影响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心理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辅导方法和技术,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情况下,心理教师还会与相关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打开心扉,缓解心理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超出学校心理老师的能力范围,学校也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接受专业的咨询及帮助,这也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的表现。

心理问题大多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出现的,大多是因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消极情绪积累和呼救无效所致。我们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及早干预,避免问题严重化。当然,学校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只是一个渠道,家长及其他亲人也是重要的帮助群体,现在确实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状态有些不对劲儿,就会带孩子去医院,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无疑,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

问题4

都有哪些渠道可以为孩子解开心结?

心理问题属于隐私,如果有的学生不愿意让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还有哪些渠道能解开学生的心结?

全市有三级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海淀教科院 陈尧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过去的生活,适应当下的生活,期待未来的生活。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学生内部心理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失衡,导致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所以,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过程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至于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具体困扰,只是我们能提升学生生活适应力的一个手段,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生向我们吐露心声以后才能进行帮助。与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实现他们追求的目标,比了解他们内心的秘密重要得多!

分析学生拒绝透露自身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生认为心理困扰向他人求助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影响,要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第二类是学生因为班级人际关系而产生心理困扰,有些心事不方便向同学和老师分享。

担心自己形象受影响,这是心理受到困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继续宣传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正确看待心理困扰,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积极求助。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因心理困扰求助和因一道题不会做求助,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解决成长之路上的困惑,都是积极谋求进步的表现。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要让维护心理健康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充分发挥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力量,不仅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本身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提升他们同理心、责任心。

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维护环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困扰,又不方便向身边老师、同学求助的学生,可以选择向学校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在工作中会对学生的隐私严格保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放心地在心理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不愿意与心理老师当面沟通,也可以向心理信箱投递自己的“心里话”,心理老师会以书信的形式回应学生的心理困惑。

除了学校心理老师之外,学生还可以向校外的专业机构进行求助。目前,北京正打造市、区、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着手建好用好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师生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平台、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很多学区、社区建立了心理辅导站,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服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级、区级层面也开通了多条心理服务热线,一些专业的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也会定期推出面向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服务。学校也在逐步健全心理咨询辅导值班、预约制度,通过面谈、电话等形式,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

虽然很多有心理困扰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也有些心理困扰就是因为亲子沟通问题而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无能为力。相反,家庭对于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可以不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秘密,只要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空间,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接纳孩子当前的不足,能够和孩子一起承担失败后的失落,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好温馨、丰富的家庭生活,这些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在家庭生活中,切忌以孩子的学习生活为中心规划家庭生活,切忌对孩子的指导事无巨细。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近来,外地一小学心理测试卷因部分内容具有诱导自杀倾向而引起家长不满,引发社会热议。当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会导致孩子身心焦虑,我们应怎样开展科学筛查,发现问题后又该如何进行干预呢?

问题1

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动不动就要闹点儿小情绪。而很多老师在学校里也经常是哄着学生,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碎了哪个娃的“玻璃心”。到底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呢?

成人教育焦虑诱发孩子身心焦虑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谢春风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发小学的心理测试卷确实存在不严谨的内容,这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现在中小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抑郁问题是否日益严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近日,我们重点围绕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焦虑、教师教学焦虑、家长对于孩子的升学焦虑三个要素,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重点抽样调查,共收到学生有效样本5589份、家长有效样本6297份、教师有效样本885份。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确实存在,但80%以上的学生学习焦虑情绪轻微,相比之下,教师和家长的焦虑程度明显要高得多。调查表明,四成以上的家长对孩子升学有焦虑,其中,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最强烈,小学其次,高中家长的焦虑程度相对较弱。三成以上的教师存在明显的教学焦虑,其中,高中教师的教学焦虑比较强,小学教师的教学焦虑也比较严重。

成人教育焦虑必然诱发孩子身心焦虑。对学生和学校教师的超强教育期待,催生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焦虑。亲子关系是最深刻的人际关系。家长教育焦虑情绪既有家庭内部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原因,但教育期待过高是主因。比如“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情绪最强烈”这一结果就说明,家长对孩子中考的结果最关注,所以也最焦虑。而教师教学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过高期待和压力,以及教师们的超强负荷。同时,这种焦虑也会催生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成人教育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焦虑,使得儿童青少年成为教育焦虑的情绪“受纳器”。而高度焦虑的家长和教师,必然成为学生情绪变化的焦虑源。这是因为教育焦虑具有传染性和负面诱导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一些孩子身心发展因超负荷而难以支撑,日益脆弱。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透支了孩子的精力和身心健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呈现积极变化的态势,但过重学习负担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学习负荷巨大。在“你觉得班里同学的学习负担情况如何”的心理投射调查中,约51.04%的学生认为,“双减”以来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显著减轻和明显减轻。但31.0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同学们的课业负担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17.81%的同学认为,课业负担依然如故、日益加剧。认为“课业负担依然如故、日益加剧”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占14.54%,初中二年级学生达到23.3%,高中二年级学生高达63.64%。显然,这种陡增的学习负担和课业压力必然透支学生的精力和身心健康,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如果有外部负面的诱发因素,将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和极端化情况。

此外,随年龄日增的亲子关系冲突干扰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总体上融洽而积极,但明显的亲子冲突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你和父母的关系现状如何”的调查中,76.42%的学生认为非常融洽和比较融洽,认为“基本上融洽,偶有冲突”的占18.52%,认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占5.07%。但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年级分布上,小学六年级为5.71%,初中二年级为9.97%,高中二年级为9.93%。这种中学阶段有所增加的亲子关系冲突,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困境和情绪波动,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压抑,干扰他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脆弱问题,必须从强化成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正向情绪、积极品质和道德认知做起,消除焦虑源,撤掉“干扰器”;同时,必须进一步疏解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防止应试教育透支他们的健康;家长和教师则要多理解、尊重、包容和关爱学生,多沟通和对话,不要用片面的应试教育成绩绑架学生,减轻亲子、师生关系的冲突,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加温暖,孩子们才会更阳光、更快乐。

问题2

心理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筛查?

心理测试问卷有很多种,如果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可以随便拿一种来使用吗?

心理量表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北京回龙观医院 刘洋 孙琦

心理测试问卷是心理学研究中用到的量表,属于心理测量学范畴。科学的问卷应该是经过收集大量样本的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编制而成。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应用心理测试时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

首先,心理测试要在一个标准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是给一个群体进行心理测试,比较该群体的心理特征差异,为了避免环境误差,应该让该群体在一个相同的场所进行测试,比如在医院和在家相比,个体的紧张程度和对自我的关注度是不同的。相同的场所,相同的时间段内所得的测试结果才更具有准确性。

其次,在测试开始前要有指导语,所谓指导语是经过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告知被测试人员该问卷的测试目的、时间范围,以及其他的答题注意事项等等。被测试人答题时依据的是当时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要减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商量,即使有同样受教育经历的人对于测试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正说明了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此外,即使是用同一个问卷,不同时期对同一个人进行心理测试,所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遵循指导语进行心理测试显得尤为重要。

再有,所有的心理量表都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比如,每个量表适用的年龄和测试的目的不同;有的量表是适用于临床,针对一些可能被诊断的疾病进行筛查用的;还有一些量表是他评量表,他评是直接扶养人、医生或者老师等通过平时对被试者的观察和交流进行测评。如果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施测,要严格选用合适的心理量表,考虑施测量表的信效度、针对性和权威性、施测量表题项能否被学生理解等因素。只有用对量表,遵守操作程序才能发挥心理测量的真正作用。

心理测试的施测要遵循伦理原则。对于一个团体进行心理测试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允许在测试进行中随时可以退出测试。测试对象若是青少年,要征得他们本人以及家长的同意,如若在学校进行施测,也要告知老师、学校,并提前告知学生本次测试的目的,允许学生中途退出测试。

心理测试中的“敏感”题项也有其处理原则。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较成年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答题时更容易受情绪影响,再加上社会经验的不足和认知功能的不完善,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提出疑问,尤其是一些关于性或者生死问题。这些问题老师和家长可能很难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解答,同时也可能会带入自身歪曲的认识从而误导了答题者,性和生死这些问题本身不会诱导孩子出现性问题或者自杀,因此在进行心理测试时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解答问题,这些指导和解答是基于一个中立的态度,不批判,不引导。在心理测试后要由专业人员出具心理测试报告,通过文字或者图标描述测试结果说明的问题和意义,并且严格管理心理测试报告。

心理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心理测试结果要交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对于一些健康筛查量表,要将结果异常的人员转介给具有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或者精神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综合专业人员的访谈结果确定被测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尤其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施测,不能仅凭借一份量表结果轻易给被测人员下“诊断”,这就需要学校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或者医院进行合作,而不是直接把异常学生推到医院去。

总之,政府、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选对量表、用对量表是关键,它可以成为增进学校、家长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同时可以为青少年搭建起心理服务体系,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归根结底,量表只是测量人们心理特征的工具,它是一个描述和预测的过程,切不可因一个心理测试的结果做诊断或者给异常结果的人扣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

问题3

学校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按照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那么,学校会怎样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呢?学生和家长能接受吗?

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日常表现

大兴区兴华中学心理特级教师 刘秀华

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与积极的关注和辅导也非常重要。很多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内隐性,加之一般人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导致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被发现。如何能够及时发现身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呢?理想的状态是全社会都正视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接纳程度,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被延误或加重病情。

我们学校将心理学设置成专业课,学校也一直重视心理教育及师资队伍培养,具有深厚的心育研究基础、师资力量和文化底蕴。从1998年起,学校陆续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些场地和设施丰富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同时,我们学校还充分运用校园网站、宣传栏、校园广播、学校公众号、主题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全方位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教师全员心育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增强家长的心育意识,提升家长的心育能力,并以活动为载体,增加亲子沟通,增进彼此理解,融洽家校关系,提升教育合力。

在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年级、班级特点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定制性辅导活动,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辅导。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个体辅导形式供学生选择:直接到心理辅导室找心理教师倾诉,拨打学校的心理热线或用QQ、微信与专职心理教师沟通,由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多种渠道引荐给心理教师等。对学生辅导的内容涉及学习、交往、情绪管理、适应、生涯指导等各个方面。

前来咨询的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涉及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关系、成长经历、重要事件等多方面,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能够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探索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时候很多影响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心理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辅导方法和技术,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情况下,心理教师还会与相关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打开心扉,缓解心理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超出学校心理老师的能力范围,学校也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接受专业的咨询及帮助,这也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的表现。

心理问题大多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出现的,大多是因孩子经过长时间的消极情绪积累和呼救无效所致。我们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及早干预,避免问题严重化。当然,学校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只是一个渠道,家长及其他亲人也是重要的帮助群体,现在确实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状态有些不对劲儿,就会带孩子去医院,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无疑,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

问题4

都有哪些渠道可以为孩子解开心结?

心理问题属于隐私,如果有的学生不愿意让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还有哪些渠道能解开学生的心结?

全市有三级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海淀教科院 陈尧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过去的生活,适应当下的生活,期待未来的生活。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学生内部心理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失衡,导致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所以,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过程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至于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具体困扰,只是我们能提升学生生活适应力的一个手段,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生向我们吐露心声以后才能进行帮助。与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实现他们追求的目标,比了解他们内心的秘密重要得多!

分析学生拒绝透露自身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生认为心理困扰向他人求助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影响,要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第二类是学生因为班级人际关系而产生心理困扰,有些心事不方便向同学和老师分享。

担心自己形象受影响,这是心理受到困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继续宣传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正确看待心理困扰,鼓励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积极求助。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因心理困扰求助和因一道题不会做求助,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解决成长之路上的困惑,都是积极谋求进步的表现。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要让维护心理健康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充分发挥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力量,不仅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本身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提升他们同理心、责任心。

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维护环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困扰,又不方便向身边老师、同学求助的学生,可以选择向学校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在工作中会对学生的隐私严格保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放心地在心理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不愿意与心理老师当面沟通,也可以向心理信箱投递自己的“心里话”,心理老师会以书信的形式回应学生的心理困惑。

除了学校心理老师之外,学生还可以向校外的专业机构进行求助。目前,北京正打造市、区、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着手建好用好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师生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平台、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很多学区、社区建立了心理辅导站,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服务。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级、区级层面也开通了多条心理服务热线,一些专业的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也会定期推出面向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服务。学校也在逐步健全心理咨询辅导值班、预约制度,通过面谈、电话等形式,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

虽然很多有心理困扰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也有些心理困扰就是因为亲子沟通问题而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无能为力。相反,家庭对于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可以不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秘密,只要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空间,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接纳孩子当前的不足,能够和孩子一起承担失败后的失落,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好温馨、丰富的家庭生活,这些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在家庭生活中,切忌以孩子的学习生活为中心规划家庭生活,切忌对孩子的指导事无巨细。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