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32.5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84.5%。历经10年发展,占地128.3平方公里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更“年轻”了。这里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人才高地。
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杭州市余杭区坚定不移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的背后潜藏着这片热土的发展密码。
“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当不少城市面临老龄化困境时,余杭却愈发生机勃勃,越来越多高端人才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
“90后”易昊翔2014年来到余杭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他和创业伙伴研发了一款穿戴式头盔,通过采集脑电波等生理数据分析预判人体疲劳状态。如今他创立的企业估值上亿元。“我们的团队里有来自清华、武大、中科院的小伙伴,我们觉得这里是成就梦想的地方。”易昊翔说。
“顶尖人才引领发展,创业领军人才实现技术落地,基数最为庞大的青年和储备人才是星星之火。”余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徐来莹说。当前,余杭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科技金融四大主导产业谋篇布局,对不同层次人才有着巨大的渴求。
拥有人才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余杭为人才搭建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这里吸引了VIVO全球AI研发中心、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等高水准头部企业,集聚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实验室,以及中法航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
截至目前,余杭区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500余名,人才资源总量达29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和增量持续位列浙江省区县(市)首位。今年,余杭启动“翱翔计划”,推行人才“百千万工程”,力争在五年内引进100名顶尖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1万名青年人才和20万名各类储备人才。
“楼下CBD,楼上‘中关村’”
在创业者眼中,余杭是一片筑梦热土,激励创新的氛围和生态让人才发展如鱼得水。
欧美金融城写字楼内,杭州开课吧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泛互联网人群职业提升的在线直播间一字排开。入驻余杭仅一年,开课吧的团队就从200余人迅速增长至800多人。
“楼下像CBD,楼上则像‘中关村’。”开课吧合伙人、联席总裁王浩对当地的创业创新生态赞不绝口,“我们很多员工都是‘95后’的年轻人,他们在这边生活得很舒心。想喝茶的这里有茶,想喝咖啡的有咖啡,想吃牛排的有牛排。”
“80后”海归青年杨佳威是少数掌握高密度神经刺激器技术和高分辨率人工视网膜技术的科学家之一。杨佳威坦言,选择余杭,一方面因为数字经济基础扎实、产业链完整,另一方面则是看重这里尊才爱才的氛围。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在余杭干群中耳熟能详。资金支持、政策兑现、市场拓展,人才创新创业中的“痛点”“堵点”得到精准破解;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人才关心的问题从体制机制环节提出了针对性举措。
今年,余杭推出酝酿已久的“五大计划”,涵盖人才、教育、医疗、生态、数字化改革等多个领域,努力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工作生活环境。
喧嚣之中孕育“无限可能”
登上奥克斯杭州未来中心280米高楼,向下俯瞰,从北至南的交通主干道串联起良渚古城遗址、中国(杭州)航空科技小镇、云城核心区块、未来科技城中央公园。
“一轴”联通古今。这条千年发展轴上,五千年文明走向现代,历史交汇递进。林立的楼宇间,喧嚣之声扑面而来,物流人流信息流高度汇集,楼宇经济集中释放。
凭借数字科技先发优势,余杭形成信息软件、数字内容、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等4个千亿级集群,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家纺服装、新材料等制造业加速发展。2021年前三季度,余杭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8.28亿元,继续领跑浙江。
不久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主机室基坑开挖施工全面完成,打破了浙江省公共建筑“最深基坑”纪录。
“超重力离心机可以构建从瞬态到万年的时间尺度、从原子级到千米级的空间尺度。”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云敏说。该装置建成后,将如同一台引擎,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
脚下,建筑面积约70万方的未来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正加速生长,4条地下环路、3个地下公共空间及周边地下产业空间互联互通,为钢筋水泥的城市平添想象空间。
“现在的余杭是一个裂变而来的高能新区、一块机遇叠加的战略高地、一片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说。(记者朱涵、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