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望海楼)

2021-11-04 16:12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昨天,一场奖励科技人才的盛会又在北京隆重召开。

11月3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点赞!尤其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30后”院士,他们青春昂扬、学有所成之时,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求才若渴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中国在航空工业与核能领域的赶超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2013年,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一个对历史的深刻追问:“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书写了辉煌篇章,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历程,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而要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就要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也是改革的向导。下一步,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昨天,一场奖励科技人才的盛会又在北京隆重召开。

11月3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点赞!尤其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30后”院士,他们青春昂扬、学有所成之时,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求才若渴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中国在航空工业与核能领域的赶超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2013年,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一个对历史的深刻追问:“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书写了辉煌篇章,尤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历程,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而要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就要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也是改革的向导。下一步,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推动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有机结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