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寻找新冠特效药走到哪一步?

2021-08-24 17:20

尽管新冠疫苗已在多国大规模接种,但全球疫情依然持续,变异病毒给疫苗带来的挑战也让科学家意识到开发治疗药物的急迫性。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在新一阶段寻找新冠治疗药物的项目“团结试验+”,一些研究团队也公布了研发最新进展。

当下,寻找新冠特效药主要有两条路径:以抗体类为主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可抑制病毒侵入、复制等环节的小分子化合物药物。全球研发进展如何?都有哪些较有潜力的“选手”?

“速度型”选手——生物大分子药物

目前,全球研发进展较快的是生物大分子药物,主要为抗体类,包括单药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和联合使用的“抗体鸡尾酒疗法”。抗体类药物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陆续获批上市或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用于新冠治疗。

“通过抗体与新冠病毒结合,可阻断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进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进行复制。抗体不仅可用于治疗,也可通过直接被动免疫用于预防。”腾盛博药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部门负责人朱青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

据专家介绍,目前治疗轻中度新冠患者,主要有3款抗体类药物获批:美国维尔生物科技公司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联合研发的单抗、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的单抗,以及美国再生元公司的“抗体鸡尾酒疗法”REGEN-COV。它们用于早期治疗,可降低患者发展为重症的几率。

中国国药集团近日宣布发现了针对德尔塔变异毒株有效的单抗(2B11),其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已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临床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

不同抗体联合使用的“抗体鸡尾酒疗法”也有较好疗效。再生元公司的REGEN-COV由两种单抗组成,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紧急使用。近期,日本和英国正式批准该疗法用于新冠治疗。

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的“抗体鸡尾酒疗法”——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的研发进展也较快。该疗法Ⅲ期临床试验本月在美国、巴西、南非、墨西哥和阿根廷完成846名受试者入组工作,在中国的Ⅱ期临床试验也已于今年7月启动。体外研究证据表明该联合疗法对多种变异毒株均保持抗病毒活性。

还有些抗体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控制新冠导致的炎症,如托珠单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率先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托珠单抗已获英国国民保健制度授权,作为新冠重症患者治疗药物应用。

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新冠新药EXO-CD24的临床试验数据近期吸引诸多媒体关注,据报道参与试验的重症患者超过90%在5天内治愈出院。这是一种使用外泌体技术通过鼻腔给药的CD24分子药物,可抑制重症患者免疫失衡状态和细胞因子风暴。但该成果尚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受试者仅有几十人,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潜力型”选手——小分子化合物药物

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比,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理多种多样,可抑制病毒的吸附、侵入以及病毒的复制、组装和释放等各环节。目前主要是“老药新用”,如羟氯喹和瑞德西韦,但尚未有特效药产生;也有一些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在研新药。

当下被认为极有开发前景的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是莫那比拉韦,这是一种针对RNA病毒的广谱抗病毒口服药,适用于轻中症患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今年6月上传的莫那比拉韦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早期新冠感染者治疗5天后基本已无法分离出复制型病毒,病毒清除时间显著快于安慰剂组,药物安全、口服耐受良好。

美国辉瑞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刚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小分子口服药物“PF-07321332”。它通过抑制新冠病毒主蛋白酶,防止病毒将长蛋白链切割成其自我复制所需的部分。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大规模推广方面,小分子口服药物更具优势。因为抗体类药物多为注射用药,不方便轻症非住院患者使用,且存在成本高、应对病毒变异难、需冷链运输等问题,较难广泛用于早期防控。

丁胜说,相比之下,小分子药物可口服,方便早期用药;合成成本低,可常温保存,便于发展中国家采购使用。小分子药物所针对的病毒靶点出现突变的可能性低,应对突变比抗体药有效。他认为,开发小分子口服药物可快速用于密接者等高风险人群,或可帮助轻症患者快速控制病情。

相关专家认为,通过“有苗有药”做到预防与治疗结合对控制疫情意义重大。结合目前全球疫情形势看,未来还应重点开发有效的早期预防用药、可降低死亡率的重症用药、可应对变异毒株的广谱抗病毒药物等。


尽管新冠疫苗已在多国大规模接种,但全球疫情依然持续,变异病毒给疫苗带来的挑战也让科学家意识到开发治疗药物的急迫性。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在新一阶段寻找新冠治疗药物的项目“团结试验+”,一些研究团队也公布了研发最新进展。

当下,寻找新冠特效药主要有两条路径:以抗体类为主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可抑制病毒侵入、复制等环节的小分子化合物药物。全球研发进展如何?都有哪些较有潜力的“选手”?

“速度型”选手——生物大分子药物

目前,全球研发进展较快的是生物大分子药物,主要为抗体类,包括单药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和联合使用的“抗体鸡尾酒疗法”。抗体类药物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陆续获批上市或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用于新冠治疗。

“通过抗体与新冠病毒结合,可阻断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进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进行复制。抗体不仅可用于治疗,也可通过直接被动免疫用于预防。”腾盛博药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部门负责人朱青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

据专家介绍,目前治疗轻中度新冠患者,主要有3款抗体类药物获批:美国维尔生物科技公司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联合研发的单抗、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的单抗,以及美国再生元公司的“抗体鸡尾酒疗法”REGEN-COV。它们用于早期治疗,可降低患者发展为重症的几率。

中国国药集团近日宣布发现了针对德尔塔变异毒株有效的单抗(2B11),其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已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临床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

不同抗体联合使用的“抗体鸡尾酒疗法”也有较好疗效。再生元公司的REGEN-COV由两种单抗组成,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紧急使用。近期,日本和英国正式批准该疗法用于新冠治疗。

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的“抗体鸡尾酒疗法”——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的研发进展也较快。该疗法Ⅲ期临床试验本月在美国、巴西、南非、墨西哥和阿根廷完成846名受试者入组工作,在中国的Ⅱ期临床试验也已于今年7月启动。体外研究证据表明该联合疗法对多种变异毒株均保持抗病毒活性。

还有些抗体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控制新冠导致的炎症,如托珠单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率先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托珠单抗已获英国国民保健制度授权,作为新冠重症患者治疗药物应用。

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新冠新药EXO-CD24的临床试验数据近期吸引诸多媒体关注,据报道参与试验的重症患者超过90%在5天内治愈出院。这是一种使用外泌体技术通过鼻腔给药的CD24分子药物,可抑制重症患者免疫失衡状态和细胞因子风暴。但该成果尚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受试者仅有几十人,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潜力型”选手——小分子化合物药物

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比,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理多种多样,可抑制病毒的吸附、侵入以及病毒的复制、组装和释放等各环节。目前主要是“老药新用”,如羟氯喹和瑞德西韦,但尚未有特效药产生;也有一些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在研新药。

当下被认为极有开发前景的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是莫那比拉韦,这是一种针对RNA病毒的广谱抗病毒口服药,适用于轻中症患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今年6月上传的莫那比拉韦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早期新冠感染者治疗5天后基本已无法分离出复制型病毒,病毒清除时间显著快于安慰剂组,药物安全、口服耐受良好。

美国辉瑞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刚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小分子口服药物“PF-07321332”。它通过抑制新冠病毒主蛋白酶,防止病毒将长蛋白链切割成其自我复制所需的部分。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大规模推广方面,小分子口服药物更具优势。因为抗体类药物多为注射用药,不方便轻症非住院患者使用,且存在成本高、应对病毒变异难、需冷链运输等问题,较难广泛用于早期防控。

丁胜说,相比之下,小分子药物可口服,方便早期用药;合成成本低,可常温保存,便于发展中国家采购使用。小分子药物所针对的病毒靶点出现突变的可能性低,应对突变比抗体药有效。他认为,开发小分子口服药物可快速用于密接者等高风险人群,或可帮助轻症患者快速控制病情。

相关专家认为,通过“有苗有药”做到预防与治疗结合对控制疫情意义重大。结合目前全球疫情形势看,未来还应重点开发有效的早期预防用药、可降低死亡率的重症用药、可应对变异毒株的广谱抗病毒药物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