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灾情下的民间互助互救 为生命撑起“安全伞”

2021-08-02 10:27

为生命撑起“安全伞”

民间互助:

● 民间互助互救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志愿者”,自发组织的都可以纳入“志愿者”范畴

● 河南灾情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又伟大的救援者,他们挺身而出的高大身影以及一幕幕感人的瞬间令人动容,救援、互助互救相结合,形成最强大的合力,撑起最坚固的“安全伞”

● 民间互助互救意义重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可以弥补政府救援的空缺

“车不要了,保命要紧”“赶快下车,别留恋”“赶紧往前走,不要东西了”……视频中,一名男子蹚着水,不停地敲打着一辆又一辆车子的车窗,扯着嗓子喊道。

正是在他的提醒下,很多人下了车。有的人还是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才弃车离开。

仅仅10分钟后,大水没过了车顶。

这是7月20日18时许,发生在京广北路隧道由北至南上坡处的一幕。

当天,郑州特大暴雨袭来,17时40分左右,数百辆车堵在京广北路隧道由北至南上坡处,上升的积水逐渐淹到了车辆轮胎的三分之二处。

见势不妙,这个名叫侯文超的男子立即奔走疾呼,组织大家尽快撤离。

“京广隧道最大的英雄”“你拯救了数十户家庭”“谢谢你,平民英雄”……视频上传网络后,立即引发广大网友的围观,人们既感谢侯文超在危难时刻的及时“喊话”,也佩服他在灾害面前的精准预判。

暴雨之下,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7月20日16时至17时一个小时内,郑州降雨量达201.9毫米,相当于103个西湖倾泻而下。一连串突破历史极限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的猝不及防,人们被困在各个角落。而除了官方救援外,如侯文超“喊话”这样普通人之间的互助,也温暖着这座城市和无数的人。

“车不要了,保命要紧”

“当时,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危险,一些人舍不得弃车,毕竟汽车对咱老百姓来说,是个大件儿,但是命比啥都要紧啊。”近日,在北京工作的河南人侯文超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了那天的情景。

7月17日8时至21日14时,郑州地区出现特大暴雨。侯文超等人堵在京广路隧道的时间,正是郑州连日暴雨以来的降雨量高峰——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降雨量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看着车外渐渐上升的水面,侯文超想到了2012年北京“7·21暴雨”,那天他刚好也在北京,看到新闻报道称广渠门立交桥下有人在车内遇难的消息。

因此,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弃车往坡上跑。看到一些车主仍坐在车里不肯离开,侯文超很着急,“一旦水漫过车门,人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不能再等了”。“车不要了,保命要紧”……他蹚着水,一遍遍“喊话”并敲打车窗,嗓子都喊哑了。

一名年轻的司机在他的劝说下下了车,但后座的老奶奶始终不愿意下车。她嘴里不断嘟囔着“还是新车”,两只手紧紧地抓住座椅上的头枕。“人命关天”,侯文超狠下心来,和司机一起把老奶奶拽下了车。

一路上,侯文超看到不少互助互救的场景,比如大家搀扶着老人小孩,一起往前走;跑出京广路隧道,两侧上坡就是陇海高架,但是从坡上到陇海高架路的中间,有一个超过一米高的栏杆,不少年轻人站在栏杆旁,帮忙搀扶老人小孩跨过栏杆。

“很多车主转移到安全位置后都没有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消失在水中,其中也有我的车,最后连影子都看不到了。”后来,大家陆续离开,侯文超蹚着齐腰乃至齐胸的水一路跋涉,凌晨两点多回到家,接着就生病发烧了。

侯文超“喊话”的视频上传网络后,溢美之词不断涌来。而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是一名党员,在这种时候,肯定要身先士卒”。

近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来采访侯文超,他没有拒绝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他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互助互救知识的机会,“我希望通过和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在面对暴雨时有抗灾和逃生的意识”。

7月22日,有人在群里转发了一张吊车打捞车辆的图片,侯文超一眼便认出,那是他两天前逃生丢弃的私家车。7月26日下午,经过5天日夜不停的作业,京广路隧道才完成了积水抽排。

“希望大家一切安好”

7月21日上午,雨势稍有减弱,很多人从郑州市一家名为东方嘉禾影城的电影院走出,返回家中。很快,一个“郑州暴雨电影院留上千人过夜”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没想到这个夜晚能这样平安度过。”在电影院两公里外一家公司上班的孙女士说。走进电影院前,她已经在漆黑的路边站了三四个小时,路口的积水漫到了腰部。“经理打开门,招呼我们喝水、休息,看到亮起的灯,我感到了温暖。”

孙女士说,她将永远记得这一幕:宽敞的放映厅里,几乎每个座位上都半躺着前来避雨的人,有老人,有孩子,还有孕妇。

面对极端天气,人们彼此依偎,互助前行。他们中,很多人素不相识,却毫不犹豫出手相助。

网友“@奇迹奇缘”是当时郑州地铁被困者之一:“水不断渗进车厢,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很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但大家还是在互相安慰、打气;车顶传来了救命的脚步声,有获救的机会了,每个人都在喊着让晕倒的人先走,让女士孩子先走,大家相互帮助,上去扶一把……”

有这样一个小伙,4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腿。但面对灾情,他和两个朋友“逆行”而上,在水里泡了15个小时、来回40多公里、用坏两艘皮划艇、救援60多人……

结束救援时,他手上磨出了水泡,腿不断地抽筋,整个人累得快虚脱了。他叫翟孝伟,河南濮阳人。

暴雨洪流下,还藏着太多太多的感动——

郑州东风路一家包子店,老板拿出所有食材包成包子,送给往来的路人;郑州东站,候车大厅漏雨,列车停运,部分乘客被困,心烦意乱,一位少年演奏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很多郑州市民自发组建“郑州托管房屋临时避难所”,发布空闲房屋位置给有需要的人……

许多公共场所都为被困群众提供了临时避险场所。“今夜郑图不闭馆。”7月20日晚,郑州图书馆发布这条推文。一位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照片,留言道:“担心了一下午!看到孩子平安无事,热泪涌出!感谢图书馆!”照片里,一个穿白色短袖的高个男生,低头写着作业,左手边摆了一瓶喝了几口的橙汁饮料。

还有无数牵挂郑州安危的同胞,都希望为经受暴雨洪灾的人们做点什么。互联网,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其存在的应有之义。

从20日下午开始,一条条互助与救援信息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扩散、汇总并实时更新,有人拿出了仓库里备用的船筏,有小卖部组织了紧急送餐,还有人列出了漏电的区域提示大家避开,有人整理出了紧急避难所,词条里求助的受难者信息也被不断地转发扩散。

在这些网络互助信息中,有民间专业人士撰写的《暴雨自救手册》,有各救援队的联系方式,还有民众汇总的《待救援人员信息》。特别是《待救援人员信息》,这一由网友“Manto”创建在腾讯文档上的在线表格,于24小时内收集汇总了大量民众自主求救与民间救援人员提供的信息。

21日凌晨两点,志愿者刘妍举着手机,在不同对话框之间来回切换,将汇总的求助信息一一分发,由队友进行核实后,发送给志愿者或专业救援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救援。“希望大家一切安好。”这是所有志愿者发自内心的期望。

“民间互助互救意义重大”

洪水肆虐,团结是最坚强的盾牌。河南灾情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又伟大的救援者,他们挺身而出的高大身影以及一幕幕感人的瞬间令人动容,救援、互助互救相结合,形成最强大的合力,撑起最坚固的“安全伞”。

在郑州暴雨救援过程中,一份暴雨自救指南在网络流传开来,指南提供了关于个人户外自救、密闭空间自救、社区居民自救、工厂企业自救、溺水者岸上急救等各种情形下的自救常识。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民间互助互救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志愿者”,自发组织的都可以纳入“志愿者”范畴。不仅仅是现场救助,线上的善款募捐等都可以算作民间互助互救。

“民间互助互救意义重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是典型的正能量,也可以弥补政府救援的空缺。”朱巍说,部队、政府机关等职能部门的组织,与灾难发生存在时空差,所以第一时间到场的往往是身边的、有同理心的民间力量。

他深有感触地说,那些自发手牵着手共渡暴雨洪水的普通人,那些将更多希望留给女性和老人的普通人,或许他们之间有着难以沟通的隔阂,或许他们同样为了工作和生活满腹牢骚,然而此时此刻,他们心中却凝聚了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朱巍注意到,近年来,民间互助互救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次郑州暴雨救援中就有所体现。比如民间形成了许多有名的救助组织、团队,他们学习了相关的应急救援知识,救援工作更加科学、专业,效率也更高。而且这些救援团队协助当地政府救援,服从当地的调度安排,成为救援的重要补充和力量。

“更重要的是,以前民间互助互救,很多人担心一旦出问题就要担责。民法典对此作出鼓励性的新规定,救助他人只要不是故意或重大过失,救助人无须承担责任。这给民间互助互救消除了法律上的隐患,在法治框架下,救援工作会更加有力。”朱巍说。

朱巍认为,要想进一步发挥好民间互助互救的作用,首先应当从教育抓起,落实好中小学生的相关学习教育,首先是自救,其次是他救。


为生命撑起“安全伞”

民间互助:

● 民间互助互救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志愿者”,自发组织的都可以纳入“志愿者”范畴

● 河南灾情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又伟大的救援者,他们挺身而出的高大身影以及一幕幕感人的瞬间令人动容,救援、互助互救相结合,形成最强大的合力,撑起最坚固的“安全伞”

● 民间互助互救意义重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可以弥补政府救援的空缺

“车不要了,保命要紧”“赶快下车,别留恋”“赶紧往前走,不要东西了”……视频中,一名男子蹚着水,不停地敲打着一辆又一辆车子的车窗,扯着嗓子喊道。

正是在他的提醒下,很多人下了车。有的人还是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才弃车离开。

仅仅10分钟后,大水没过了车顶。

这是7月20日18时许,发生在京广北路隧道由北至南上坡处的一幕。

当天,郑州特大暴雨袭来,17时40分左右,数百辆车堵在京广北路隧道由北至南上坡处,上升的积水逐渐淹到了车辆轮胎的三分之二处。

见势不妙,这个名叫侯文超的男子立即奔走疾呼,组织大家尽快撤离。

“京广隧道最大的英雄”“你拯救了数十户家庭”“谢谢你,平民英雄”……视频上传网络后,立即引发广大网友的围观,人们既感谢侯文超在危难时刻的及时“喊话”,也佩服他在灾害面前的精准预判。

暴雨之下,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7月20日16时至17时一个小时内,郑州降雨量达201.9毫米,相当于103个西湖倾泻而下。一连串突破历史极限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的猝不及防,人们被困在各个角落。而除了官方救援外,如侯文超“喊话”这样普通人之间的互助,也温暖着这座城市和无数的人。

“车不要了,保命要紧”

“当时,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危险,一些人舍不得弃车,毕竟汽车对咱老百姓来说,是个大件儿,但是命比啥都要紧啊。”近日,在北京工作的河南人侯文超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了那天的情景。

7月17日8时至21日14时,郑州地区出现特大暴雨。侯文超等人堵在京广路隧道的时间,正是郑州连日暴雨以来的降雨量高峰——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降雨量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看着车外渐渐上升的水面,侯文超想到了2012年北京“7·21暴雨”,那天他刚好也在北京,看到新闻报道称广渠门立交桥下有人在车内遇难的消息。

因此,他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弃车往坡上跑。看到一些车主仍坐在车里不肯离开,侯文超很着急,“一旦水漫过车门,人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不能再等了”。“车不要了,保命要紧”……他蹚着水,一遍遍“喊话”并敲打车窗,嗓子都喊哑了。

一名年轻的司机在他的劝说下下了车,但后座的老奶奶始终不愿意下车。她嘴里不断嘟囔着“还是新车”,两只手紧紧地抓住座椅上的头枕。“人命关天”,侯文超狠下心来,和司机一起把老奶奶拽下了车。

一路上,侯文超看到不少互助互救的场景,比如大家搀扶着老人小孩,一起往前走;跑出京广路隧道,两侧上坡就是陇海高架,但是从坡上到陇海高架路的中间,有一个超过一米高的栏杆,不少年轻人站在栏杆旁,帮忙搀扶老人小孩跨过栏杆。

“很多车主转移到安全位置后都没有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消失在水中,其中也有我的车,最后连影子都看不到了。”后来,大家陆续离开,侯文超蹚着齐腰乃至齐胸的水一路跋涉,凌晨两点多回到家,接着就生病发烧了。

侯文超“喊话”的视频上传网络后,溢美之词不断涌来。而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是一名党员,在这种时候,肯定要身先士卒”。

近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来采访侯文超,他没有拒绝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他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互助互救知识的机会,“我希望通过和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在面对暴雨时有抗灾和逃生的意识”。

7月22日,有人在群里转发了一张吊车打捞车辆的图片,侯文超一眼便认出,那是他两天前逃生丢弃的私家车。7月26日下午,经过5天日夜不停的作业,京广路隧道才完成了积水抽排。

“希望大家一切安好”

7月21日上午,雨势稍有减弱,很多人从郑州市一家名为东方嘉禾影城的电影院走出,返回家中。很快,一个“郑州暴雨电影院留上千人过夜”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没想到这个夜晚能这样平安度过。”在电影院两公里外一家公司上班的孙女士说。走进电影院前,她已经在漆黑的路边站了三四个小时,路口的积水漫到了腰部。“经理打开门,招呼我们喝水、休息,看到亮起的灯,我感到了温暖。”

孙女士说,她将永远记得这一幕:宽敞的放映厅里,几乎每个座位上都半躺着前来避雨的人,有老人,有孩子,还有孕妇。

面对极端天气,人们彼此依偎,互助前行。他们中,很多人素不相识,却毫不犹豫出手相助。

网友“@奇迹奇缘”是当时郑州地铁被困者之一:“水不断渗进车厢,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很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但大家还是在互相安慰、打气;车顶传来了救命的脚步声,有获救的机会了,每个人都在喊着让晕倒的人先走,让女士孩子先走,大家相互帮助,上去扶一把……”

有这样一个小伙,4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腿。但面对灾情,他和两个朋友“逆行”而上,在水里泡了15个小时、来回40多公里、用坏两艘皮划艇、救援60多人……

结束救援时,他手上磨出了水泡,腿不断地抽筋,整个人累得快虚脱了。他叫翟孝伟,河南濮阳人。

暴雨洪流下,还藏着太多太多的感动——

郑州东风路一家包子店,老板拿出所有食材包成包子,送给往来的路人;郑州东站,候车大厅漏雨,列车停运,部分乘客被困,心烦意乱,一位少年演奏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很多郑州市民自发组建“郑州托管房屋临时避难所”,发布空闲房屋位置给有需要的人……

许多公共场所都为被困群众提供了临时避险场所。“今夜郑图不闭馆。”7月20日晚,郑州图书馆发布这条推文。一位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照片,留言道:“担心了一下午!看到孩子平安无事,热泪涌出!感谢图书馆!”照片里,一个穿白色短袖的高个男生,低头写着作业,左手边摆了一瓶喝了几口的橙汁饮料。

还有无数牵挂郑州安危的同胞,都希望为经受暴雨洪灾的人们做点什么。互联网,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其存在的应有之义。

从20日下午开始,一条条互助与救援信息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扩散、汇总并实时更新,有人拿出了仓库里备用的船筏,有小卖部组织了紧急送餐,还有人列出了漏电的区域提示大家避开,有人整理出了紧急避难所,词条里求助的受难者信息也被不断地转发扩散。

在这些网络互助信息中,有民间专业人士撰写的《暴雨自救手册》,有各救援队的联系方式,还有民众汇总的《待救援人员信息》。特别是《待救援人员信息》,这一由网友“Manto”创建在腾讯文档上的在线表格,于24小时内收集汇总了大量民众自主求救与民间救援人员提供的信息。

21日凌晨两点,志愿者刘妍举着手机,在不同对话框之间来回切换,将汇总的求助信息一一分发,由队友进行核实后,发送给志愿者或专业救援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救援。“希望大家一切安好。”这是所有志愿者发自内心的期望。

“民间互助互救意义重大”

洪水肆虐,团结是最坚强的盾牌。河南灾情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平凡又伟大的救援者,他们挺身而出的高大身影以及一幕幕感人的瞬间令人动容,救援、互助互救相结合,形成最强大的合力,撑起最坚固的“安全伞”。

在郑州暴雨救援过程中,一份暴雨自救指南在网络流传开来,指南提供了关于个人户外自救、密闭空间自救、社区居民自救、工厂企业自救、溺水者岸上急救等各种情形下的自救常识。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民间互助互救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志愿者”,自发组织的都可以纳入“志愿者”范畴。不仅仅是现场救助,线上的善款募捐等都可以算作民间互助互救。

“民间互助互救意义重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是典型的正能量,也可以弥补政府救援的空缺。”朱巍说,部队、政府机关等职能部门的组织,与灾难发生存在时空差,所以第一时间到场的往往是身边的、有同理心的民间力量。

他深有感触地说,那些自发手牵着手共渡暴雨洪水的普通人,那些将更多希望留给女性和老人的普通人,或许他们之间有着难以沟通的隔阂,或许他们同样为了工作和生活满腹牢骚,然而此时此刻,他们心中却凝聚了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朱巍注意到,近年来,民间互助互救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次郑州暴雨救援中就有所体现。比如民间形成了许多有名的救助组织、团队,他们学习了相关的应急救援知识,救援工作更加科学、专业,效率也更高。而且这些救援团队协助当地政府救援,服从当地的调度安排,成为救援的重要补充和力量。

“更重要的是,以前民间互助互救,很多人担心一旦出问题就要担责。民法典对此作出鼓励性的新规定,救助他人只要不是故意或重大过失,救助人无须承担责任。这给民间互助互救消除了法律上的隐患,在法治框架下,救援工作会更加有力。”朱巍说。

朱巍认为,要想进一步发挥好民间互助互救的作用,首先应当从教育抓起,落实好中小学生的相关学习教育,首先是自救,其次是他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