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复兴号动车组覆盖31个省区市 更高速 更智能

2021-07-12 11:21

6月25日,随着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进西藏,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高铁,中国速度的不断刷新者,中国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8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坐着高铁看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缩影。

时速从35公里到350公里 “千里京沪一日还”成为现实

1909年10月,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2019年12月,全球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通车,开启世界智能高铁先河。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数量少、布局偏、标准杂、质量差,偌大的西北、西南几乎为空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2.2万公里铁路,人均只有“半支香烟”的长度。不仅铁路里程少、标准低,且近一半处于瘫痪状态,中国还没有自己造的机车,工人们只能使用外国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至1949年,全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共产党人不信邪不怕邪,下定决心将这顶帽子甩出去。1952年,朱德视察青岛四方铁路机厂时,提出“四方机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由此开启。

不懂怎么办?只能自己争分夺秒学习、摸索,试验、改进。工人们废寝忘食、吃住在厂里,干中学、学中干,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自主研制生产大大小小的零件达1万多个,终于将制造中国机车的梦想变作了现实。

1952年7月26日傍晚,在青岛四方铁路机厂(今中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南广场,人们翘首以盼的汽笛声伴着隆隆的车轮声由远及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机车的历史结束了!

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被命名为“八一号”。在此后几十年岁月里,“八一号”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角落,直到1992年才光荣“退休”。

20世纪60年代,面对运能与运量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一大批铁路科技工作者提出增加列车牵引吨位、提高运行速度的设想,“内燃时代”由此到来,先后有东风等几种型号内燃机车投入批量生产。

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而中国旅客列车的旅行时速仅为43公里。

“要致富,先修路”,中国铁路改造提速拉开帷幕。经过长期奋斗,我国先后建成了大秦、京九等一大批铁路干线,建成了衡广、兰新等一大批铁路复线以及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1996年4月,中国第一列快速旅客列车“先行号”从上海站首发,时速14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2小时48分,开创了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先河。

即使这样,中国铁路仍无法满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高铁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底原铁道部出台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后续“先锋”“蓝剑”“中华之星”等国产高速列车研发面世。2003年10月11日,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竣工运营。

在进入“十一五”时,中国的“钢铁巨龙”终于看到了赶超世界的希望。2007年4月18日,全国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沪宁段部分区段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超越了12级台风风速。

2017年6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当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按时速350公里试验运行,京沪运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28分,“千里京沪一日还”成为现实。

“这标志着中国高铁动车组技术进入了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新阶段,实现了中国从高铁先进技术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张波表示,在复兴号254项重要标准中,有213项是中国标准。

如今,我国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高铁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复兴号已经形成涵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速度等级的系列化动车组。

从前进、东风、韶山,到和谐号、复兴号,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一代代铁路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创造着中国速度。

19款车型适应-40℃高寒地区和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不同运用环境 “钢铁巨龙”飞驰神州大地

6月25日10时30分,D2021次复兴号列车鸣响风笛,从拉萨首发,驶向林芝,标志着拉林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首次亮相。

拉林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东南谷地,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沿线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2500米,施工难度极大。记者了解到,不仅在拉林铁路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机车研制过程中,也是科技感满满。

该型号动车组拥有国槐绿色的车身,属于“绿巨人”家族,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但与其他的“绿巨人”不同,这款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可谓身怀绝技。

“这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拉萨到林芝铁路量身打造的一款动车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黄金介绍说,针对高原铁路运营条件,该动车组具有内燃和电力双动力源,采用整列一体化设计,两端分别编挂电力动力车和内燃动力车,中间编挂拖车,编组为12辆,能够适应高海拔、长大隧道。

正是因为拥有两种动力源,这款动车组可以在运行中不停车完成内电模式切换,实现电气化区段采用内燃应急牵引自救援及应急列车供电。

与此同时,这款动车组装配的柴油机为世界范围内运用海拔最高、功率最大的高原机组,可满足海拔跨度5100米以内的运用需求。针对高原运用环境及客运舒适性,还提升了部件绝缘、密封、抗紫外线等性能;创新采用独立悬浮式司机室结构,可有效减小振动,提高驾乘舒适度。

不仅如此,该动车组还拥有强大的制氧系统——“弥散式+分布式”双模制氧系统,制氧机组与空调机组互联互控,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运用。“正常运行时通过弥散式模式持续提供浓度适宜的氧气;紧急情况时采用分布式模式提供高浓度紧急供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整列动车组的弥散式供氧。

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的一系列“绝技”,只是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缩影。

翻越崇山峻岭、驰骋雪域高原、穿梭江南水乡……“钢铁巨龙”飞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为适应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复兴号动车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超级天团”。

从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至今,整整四年,已投用19款车型,速度覆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不同等级,包括8至18辆多种编组型式,可适应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区和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不同运用环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驶环境,配备相应标准动车组。

今年年初,京哈高铁全线贯通,高寒版“红龙”(CR400AF-G)、“金凤”(CR400BF-G)复兴号动车组同时亮相。

据车辆设计经理、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马凯介绍,CR400BF-G型高寒动车组是在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的基础上进行高寒适应性技术提升,2019年开始在京张、哈大等高铁线路上陆续投入使用,通过采用密封防雪结构、低温防冻、冷凝水防治等措施,实现列车在零下40℃以350km/h运行。“首次增设‘基础制动防冻结功能’,在列车停放时,单车制动闸片和制动盘每次松开55秒,抱住5秒,各节车依次循环,防止低温冰雪天气条件下制动夹钳冻结。”

气动阻力降低7.9%,能耗降低10%,全列WiFi覆盖 智能高铁扮靓“中国名片”

6月25日8时50分,李先生踏上了北京南至上海虹桥的G5次高铁。落座后,他发现,与以往乘坐的复兴号不同,他前方的二等座椅靠背上增加了USB充电接口,使用手机和充电比以前更方便了。

变化不止这些,车厢顶部设置了29英寸宽屏电视,可左右分屏同时显示列车运行和娱乐节目信息;卫生间设置了智能照明,当检测到有人进入后,可自动调整灯光亮度,并增加“禁止吸烟”语音提示;餐车增设1台自动售货机……

原来,他所乘坐的此次列车是一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也更加人性化。”李先生表示。

当天,伴随全国铁路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的实施,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扩大至京沪、京广、京哈、徐兰及成渝高铁开行,覆盖京、津、冀、辽、吉、黑、沪等18个省级行政区,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与京张高铁投用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相比,此次扩大开行投用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再一次进行了优化升级。

近年来,“绿色、智能、安全、人文”新理念,全面贯穿至中国高铁的建设历程中,新技术不断引领新发展。2019年底,我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京张高铁正式开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率先在京张高铁投用,与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相比,增加了旅客服务、列车运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智能化功能,受到广大旅客和列车运营维护人员的欢迎。

根据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两年多来运营服务积累的经验和旅客意见建议,此次扩大开行投用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对相关设备功能和服务进行了优化升级。

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为例。该系列动车组实现WiFi全覆盖,不仅能够提供智能化的旅客服务,还能够实现智能运维、智能行车。

“我们采用在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成熟运用的以太网控车技术,数据传输速度提高60倍以上,大幅提升信息传输效率。以此为基础,列车应用车载安全监测系统、车载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车辆各系统状态,还可以通过构建‘车—地’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列车故障预警预判、数据汇总存储和健康状态评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像是带着“随车医生”,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列车监控室实现多屏合一,可同时监测多项列车数据,通过列车网络和车厢视频的联动功能,当发生烟火、超员、旅客触发紧急按钮、车门异常等报警时,可通过车厢视频联动报警快速确认和处置故障,对故障信息提前预警预判。

不仅如此,通过车形的优化设计,使得这一型号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整车气动阻力较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降低了7.9%,可节约能耗10%,进一步提升列车的绿色环保属性。

智能、绿色、便捷,让旅客有了全新的体验。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严格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需求,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据国铁集团董事长陆东福透露,“CR450科技创新工程”已启动,将研发新一代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复兴号动车组新产品,实现我国高铁更高商业运营速度,持续巩固我国高铁领跑优势。


6月25日,随着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进西藏,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高铁,中国速度的不断刷新者,中国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8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坐着高铁看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缩影。

时速从35公里到350公里 “千里京沪一日还”成为现实

1909年10月,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2019年12月,全球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通车,开启世界智能高铁先河。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数量少、布局偏、标准杂、质量差,偌大的西北、西南几乎为空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2.2万公里铁路,人均只有“半支香烟”的长度。不仅铁路里程少、标准低,且近一半处于瘫痪状态,中国还没有自己造的机车,工人们只能使用外国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至1949年,全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共产党人不信邪不怕邪,下定决心将这顶帽子甩出去。1952年,朱德视察青岛四方铁路机厂时,提出“四方机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由此开启。

不懂怎么办?只能自己争分夺秒学习、摸索,试验、改进。工人们废寝忘食、吃住在厂里,干中学、学中干,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自主研制生产大大小小的零件达1万多个,终于将制造中国机车的梦想变作了现实。

1952年7月26日傍晚,在青岛四方铁路机厂(今中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南广场,人们翘首以盼的汽笛声伴着隆隆的车轮声由远及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机车的历史结束了!

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被命名为“八一号”。在此后几十年岁月里,“八一号”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角落,直到1992年才光荣“退休”。

20世纪60年代,面对运能与运量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一大批铁路科技工作者提出增加列车牵引吨位、提高运行速度的设想,“内燃时代”由此到来,先后有东风等几种型号内燃机车投入批量生产。

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而中国旅客列车的旅行时速仅为43公里。

“要致富,先修路”,中国铁路改造提速拉开帷幕。经过长期奋斗,我国先后建成了大秦、京九等一大批铁路干线,建成了衡广、兰新等一大批铁路复线以及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1996年4月,中国第一列快速旅客列车“先行号”从上海站首发,时速14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2小时48分,开创了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先河。

即使这样,中国铁路仍无法满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高铁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底原铁道部出台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后续“先锋”“蓝剑”“中华之星”等国产高速列车研发面世。2003年10月11日,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竣工运营。

在进入“十一五”时,中国的“钢铁巨龙”终于看到了赶超世界的希望。2007年4月18日,全国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沪宁段部分区段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超越了12级台风风速。

2017年6月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当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按时速350公里试验运行,京沪运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28分,“千里京沪一日还”成为现实。

“这标志着中国高铁动车组技术进入了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新阶段,实现了中国从高铁先进技术的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张波表示,在复兴号254项重要标准中,有213项是中国标准。

如今,我国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高铁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复兴号已经形成涵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速度等级的系列化动车组。

从前进、东风、韶山,到和谐号、复兴号,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一代代铁路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创造着中国速度。

19款车型适应-40℃高寒地区和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不同运用环境 “钢铁巨龙”飞驰神州大地

6月25日10时30分,D2021次复兴号列车鸣响风笛,从拉萨首发,驶向林芝,标志着拉林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首次亮相。

拉林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东南谷地,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沿线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2500米,施工难度极大。记者了解到,不仅在拉林铁路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机车研制过程中,也是科技感满满。

该型号动车组拥有国槐绿色的车身,属于“绿巨人”家族,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但与其他的“绿巨人”不同,这款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可谓身怀绝技。

“这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拉萨到林芝铁路量身打造的一款动车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黄金介绍说,针对高原铁路运营条件,该动车组具有内燃和电力双动力源,采用整列一体化设计,两端分别编挂电力动力车和内燃动力车,中间编挂拖车,编组为12辆,能够适应高海拔、长大隧道。

正是因为拥有两种动力源,这款动车组可以在运行中不停车完成内电模式切换,实现电气化区段采用内燃应急牵引自救援及应急列车供电。

与此同时,这款动车组装配的柴油机为世界范围内运用海拔最高、功率最大的高原机组,可满足海拔跨度5100米以内的运用需求。针对高原运用环境及客运舒适性,还提升了部件绝缘、密封、抗紫外线等性能;创新采用独立悬浮式司机室结构,可有效减小振动,提高驾乘舒适度。

不仅如此,该动车组还拥有强大的制氧系统——“弥散式+分布式”双模制氧系统,制氧机组与空调机组互联互控,以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运用。“正常运行时通过弥散式模式持续提供浓度适宜的氧气;紧急情况时采用分布式模式提供高浓度紧急供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整列动车组的弥散式供氧。

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的一系列“绝技”,只是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缩影。

翻越崇山峻岭、驰骋雪域高原、穿梭江南水乡……“钢铁巨龙”飞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为适应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复兴号动车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超级天团”。

从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至今,整整四年,已投用19款车型,速度覆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不同等级,包括8至18辆多种编组型式,可适应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区和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不同运用环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驶环境,配备相应标准动车组。

今年年初,京哈高铁全线贯通,高寒版“红龙”(CR400AF-G)、“金凤”(CR400BF-G)复兴号动车组同时亮相。

据车辆设计经理、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马凯介绍,CR400BF-G型高寒动车组是在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的基础上进行高寒适应性技术提升,2019年开始在京张、哈大等高铁线路上陆续投入使用,通过采用密封防雪结构、低温防冻、冷凝水防治等措施,实现列车在零下40℃以350km/h运行。“首次增设‘基础制动防冻结功能’,在列车停放时,单车制动闸片和制动盘每次松开55秒,抱住5秒,各节车依次循环,防止低温冰雪天气条件下制动夹钳冻结。”

气动阻力降低7.9%,能耗降低10%,全列WiFi覆盖 智能高铁扮靓“中国名片”

6月25日8时50分,李先生踏上了北京南至上海虹桥的G5次高铁。落座后,他发现,与以往乘坐的复兴号不同,他前方的二等座椅靠背上增加了USB充电接口,使用手机和充电比以前更方便了。

变化不止这些,车厢顶部设置了29英寸宽屏电视,可左右分屏同时显示列车运行和娱乐节目信息;卫生间设置了智能照明,当检测到有人进入后,可自动调整灯光亮度,并增加“禁止吸烟”语音提示;餐车增设1台自动售货机……

原来,他所乘坐的此次列车是一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也更加人性化。”李先生表示。

当天,伴随全国铁路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的实施,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扩大至京沪、京广、京哈、徐兰及成渝高铁开行,覆盖京、津、冀、辽、吉、黑、沪等18个省级行政区,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与京张高铁投用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相比,此次扩大开行投用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再一次进行了优化升级。

近年来,“绿色、智能、安全、人文”新理念,全面贯穿至中国高铁的建设历程中,新技术不断引领新发展。2019年底,我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京张高铁正式开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率先在京张高铁投用,与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相比,增加了旅客服务、列车运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智能化功能,受到广大旅客和列车运营维护人员的欢迎。

根据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两年多来运营服务积累的经验和旅客意见建议,此次扩大开行投用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对相关设备功能和服务进行了优化升级。

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为例。该系列动车组实现WiFi全覆盖,不仅能够提供智能化的旅客服务,还能够实现智能运维、智能行车。

“我们采用在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成熟运用的以太网控车技术,数据传输速度提高60倍以上,大幅提升信息传输效率。以此为基础,列车应用车载安全监测系统、车载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车辆各系统状态,还可以通过构建‘车—地’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列车故障预警预判、数据汇总存储和健康状态评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像是带着“随车医生”,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列车监控室实现多屏合一,可同时监测多项列车数据,通过列车网络和车厢视频的联动功能,当发生烟火、超员、旅客触发紧急按钮、车门异常等报警时,可通过车厢视频联动报警快速确认和处置故障,对故障信息提前预警预判。

不仅如此,通过车形的优化设计,使得这一型号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整车气动阻力较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降低了7.9%,可节约能耗10%,进一步提升列车的绿色环保属性。

智能、绿色、便捷,让旅客有了全新的体验。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严格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需求,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据国铁集团董事长陆东福透露,“CR450科技创新工程”已启动,将研发新一代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复兴号动车组新产品,实现我国高铁更高商业运营速度,持续巩固我国高铁领跑优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