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聂海胜家乡赓续“飞天梦” ——襄阳市青少年传承航天精神

2021-07-12 11:00

         作为“三问苍穹”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襄阳市近年来把传承航天精神与加强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天梦、强国梦的种子。如今,这一粒粒种子,正在萌芽、开花。

“恭喜你,被我们学校航天航空学院录取!”

7月10日,18岁的小姑娘王雪颖接到来自清华大学的报喜电话,录取通知书即将从北京飞到枣阳市杨垱镇。

“2013年,聂海胜伯伯搭乘‘神十’二次飞天时,我在镇上的海胜学校读书。今年他第三次飞天时,恰逢我参加高考。”王雪颖说,“他是我们枣阳市杨垱镇人,也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硕士毕业,我的理想就是像他一样,为国家航天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作为“三问苍穹”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襄阳市近年来把传承航天精神与加强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紧密融合,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天梦、强国梦的种子。

如今,这一粒粒种子,正在萌芽、开花。

我对海胜伯伯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

平复了激动的心情,枣阳市杨垱镇海胜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浩宇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一定努力掌握更多的航天知识,将来乘着‘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去探索宇宙,造福祖国和人民。”

如果不是聂海胜,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枣阳市西北角的杨垱镇。

2005年,聂海胜搭乘“神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让这个小镇出现在聚光灯下。在各级党政部门及一些企业的支持下,海胜小学、海胜中学提档升级,“杨利伟班”“聂海胜班”“费俊龙班”等标牌悬挂在教室门口。更重要的是,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信心强了起来。

聂海胜行,我也行!

2005年聂海胜首飞,张雪正在海胜小学读书。现年25岁的她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我无法像聂海胜一样探巡苍穹,但我可以像他一样百折不挠。”2020年,攻读硕士的她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面对上百次拒稿,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最终成功刊发。

2013年聂海胜第二次飞天,王雪颖立下了航天报国的理想;今年6月17日聂海胜第三次飞天,刘浩宇又埋下了搭乘“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的种子。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聂海胜的家乡,“飞天梦”赓续。

我对航天先辈说——

我们要更珍惜、更努力

包括张雪、王雪颖、刘浩宇在内,榜样的力量,激励着襄阳市约90万青少年。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20吨的航天器。

“其实,就在发射前两天,还有数据存在偏差。”2021年元旦,来自航天42所、发射现场技术人员王相宇将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带到了襄阳市科技馆。30个家庭、100余位听众聆听了成功背后的惊险与艰辛。

在航天42所,为周边学校开展航天知识科普讲座已成为一项新老传承的传统。

从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航天型号辅助动力源领域技术领头人杨玲,到“荆楚楷模”、领衔研制“长征五号”消氢点火装置的邓康清,再到“神舟”系列逃逸系统发动机配方研制负责人刘学,接力棒薪火相传。

36岁的张先瑞出生于航天42所原址——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郭峪村,是聆听着航天故事长大的一代人,硕士毕业后重返航天42所,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下一代青少年播撒火种。

28岁的内蒙古小伙何那仁朝格图带着航空模型来到襄阳市20中、31中、晨光小学等,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广为传播。

晨光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慕妍说:“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差,革命先辈为之付出生命,我们这一代要更珍惜、更努力。”

襄阳市24中高一学生孙子墨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要学习传承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力赛跑。”

我对未来的自己说——

飞天梦,强国梦,建功一定有我

观看神舟飞船发射现场直播、聆听航空科普知识讲座、参观航空知识培训馆……近年来,襄阳市持续在青少年中举办这一系列活动。

王雪颖曾参观襄阳航空研究院并作为学生代表讲话:“飞天梦,强国梦,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一定有我。”当她填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志愿时,获得母亲的认同:“希望她成为像聂海胜、刘洋一样的民族英雄。”

学生、家长认同的背后,是襄阳市多种形式的“四史”宣传教育。

2020年5月,襄阳市科协、襄阳市教育局联合授予5713厂航空知识培训馆为全市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以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了解航空航天史,感悟“三线精神”。

“去年夏天,一个孩子在‘武汉空战’版块驻足观看。今年春天,他带着父母又来参观,给父母讲解那段历史。这样的孩子,能不爱国吗?能不积极向上吗?”馆长郭剑峰认为,青少年成长就像种树,文化知识学习是树冠,爱国主义教育是树根,根深方能叶茂,方能树高千尺。

在第三届襄阳市青少年科技节“小工匠”七巧科技竞赛中,来自全市59所学校的7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制作党史人物书签、党史知识明信片、红船模型、神舟系列飞船模型,不断强化青少年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全市举办青少年科普展览358场次,青少年参观人数近100万人次,命名市级科普示范学校33所,建成县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5个,500多名中小学生获得国家专利,获得省以上奖励科技创新作品534件。

“这一代青少年都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搅扰,只有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辩证统一起来,从小埋下爱我中华的种子、立下强国志向,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程敬荣说。


         作为“三问苍穹”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襄阳市近年来把传承航天精神与加强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天梦、强国梦的种子。如今,这一粒粒种子,正在萌芽、开花。

“恭喜你,被我们学校航天航空学院录取!”

7月10日,18岁的小姑娘王雪颖接到来自清华大学的报喜电话,录取通知书即将从北京飞到枣阳市杨垱镇。

“2013年,聂海胜伯伯搭乘‘神十’二次飞天时,我在镇上的海胜学校读书。今年他第三次飞天时,恰逢我参加高考。”王雪颖说,“他是我们枣阳市杨垱镇人,也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硕士毕业,我的理想就是像他一样,为国家航天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作为“三问苍穹”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襄阳市近年来把传承航天精神与加强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紧密融合,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航天梦、强国梦的种子。

如今,这一粒粒种子,正在萌芽、开花。

我对海胜伯伯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

平复了激动的心情,枣阳市杨垱镇海胜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浩宇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一定努力掌握更多的航天知识,将来乘着‘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去探索宇宙,造福祖国和人民。”

如果不是聂海胜,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枣阳市西北角的杨垱镇。

2005年,聂海胜搭乘“神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让这个小镇出现在聚光灯下。在各级党政部门及一些企业的支持下,海胜小学、海胜中学提档升级,“杨利伟班”“聂海胜班”“费俊龙班”等标牌悬挂在教室门口。更重要的是,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信心强了起来。

聂海胜行,我也行!

2005年聂海胜首飞,张雪正在海胜小学读书。现年25岁的她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我无法像聂海胜一样探巡苍穹,但我可以像他一样百折不挠。”2020年,攻读硕士的她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面对上百次拒稿,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最终成功刊发。

2013年聂海胜第二次飞天,王雪颖立下了航天报国的理想;今年6月17日聂海胜第三次飞天,刘浩宇又埋下了搭乘“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的种子。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聂海胜的家乡,“飞天梦”赓续。

我对航天先辈说——

我们要更珍惜、更努力

包括张雪、王雪颖、刘浩宇在内,榜样的力量,激励着襄阳市约90万青少年。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20吨的航天器。

“其实,就在发射前两天,还有数据存在偏差。”2021年元旦,来自航天42所、发射现场技术人员王相宇将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带到了襄阳市科技馆。30个家庭、100余位听众聆听了成功背后的惊险与艰辛。

在航天42所,为周边学校开展航天知识科普讲座已成为一项新老传承的传统。

从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航天型号辅助动力源领域技术领头人杨玲,到“荆楚楷模”、领衔研制“长征五号”消氢点火装置的邓康清,再到“神舟”系列逃逸系统发动机配方研制负责人刘学,接力棒薪火相传。

36岁的张先瑞出生于航天42所原址——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郭峪村,是聆听着航天故事长大的一代人,硕士毕业后重返航天42所,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下一代青少年播撒火种。

28岁的内蒙古小伙何那仁朝格图带着航空模型来到襄阳市20中、31中、晨光小学等,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广为传播。

晨光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慕妍说:“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差,革命先辈为之付出生命,我们这一代要更珍惜、更努力。”

襄阳市24中高一学生孙子墨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要学习传承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力赛跑。”

我对未来的自己说——

飞天梦,强国梦,建功一定有我

观看神舟飞船发射现场直播、聆听航空科普知识讲座、参观航空知识培训馆……近年来,襄阳市持续在青少年中举办这一系列活动。

王雪颖曾参观襄阳航空研究院并作为学生代表讲话:“飞天梦,强国梦,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一定有我。”当她填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志愿时,获得母亲的认同:“希望她成为像聂海胜、刘洋一样的民族英雄。”

学生、家长认同的背后,是襄阳市多种形式的“四史”宣传教育。

2020年5月,襄阳市科协、襄阳市教育局联合授予5713厂航空知识培训馆为全市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以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了解航空航天史,感悟“三线精神”。

“去年夏天,一个孩子在‘武汉空战’版块驻足观看。今年春天,他带着父母又来参观,给父母讲解那段历史。这样的孩子,能不爱国吗?能不积极向上吗?”馆长郭剑峰认为,青少年成长就像种树,文化知识学习是树冠,爱国主义教育是树根,根深方能叶茂,方能树高千尺。

在第三届襄阳市青少年科技节“小工匠”七巧科技竞赛中,来自全市59所学校的7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制作党史人物书签、党史知识明信片、红船模型、神舟系列飞船模型,不断强化青少年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全市举办青少年科普展览358场次,青少年参观人数近100万人次,命名市级科普示范学校33所,建成县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5个,500多名中小学生获得国家专利,获得省以上奖励科技创新作品534件。

“这一代青少年都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搅扰,只有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辩证统一起来,从小埋下爱我中华的种子、立下强国志向,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程敬荣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