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2024-11-11 15:23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对下阶段货币政策进行了展望。《报告》提出,下阶段,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8月份、9月份,部分宏观指标边际走弱,市场信心持续较弱。为提振市场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9月24日,央行宣布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揽子政策发布实施以来,各界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

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世界增长动能总体放缓,国内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但我国经济基本面坚实,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强调,“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同时在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

《报告》的专栏文章《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的回顾和展望》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动态完善。

文中还提到,“人民银行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当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

市场专家认为,央行此举是适应国际货币统计规则的客观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文中表示,下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报告》中设置了两篇专栏文章——《直接融资发展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维护竞争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前者介绍了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数量目标的淡化,后者则介绍了央行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近期举措和下阶段政策方向。

前述业内专家表示,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是能够有效传导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历史低位。但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这些年来政策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影响是中性的,过度竞争才是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未来银行还应进一步提升定价能力,理性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未来直接融资发展是大趋势,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前述市场专家表示,一方面,随着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总体加快。但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央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央行一直在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思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未来要在“形得成”和“调得了”方面下功夫。“形得成”需要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调得了”着眼于利率政策要更好服务于宏观调控职能,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对下阶段货币政策进行了展望。《报告》提出,下阶段,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8月份、9月份,部分宏观指标边际走弱,市场信心持续较弱。为提振市场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9月24日,央行宣布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揽子政策发布实施以来,各界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

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世界增长动能总体放缓,国内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但我国经济基本面坚实,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强调,“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同时在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

《报告》的专栏文章《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的回顾和展望》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动态完善。

文中还提到,“人民银行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当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

市场专家认为,央行此举是适应国际货币统计规则的客观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文中表示,下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报告》中设置了两篇专栏文章——《直接融资发展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维护竞争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前者介绍了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数量目标的淡化,后者则介绍了央行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近期举措和下阶段政策方向。

前述业内专家表示,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是能够有效传导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历史低位。但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这些年来政策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影响是中性的,过度竞争才是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未来银行还应进一步提升定价能力,理性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未来直接融资发展是大趋势,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前述市场专家表示,一方面,随着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总体加快。但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央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央行一直在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思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未来要在“形得成”和“调得了”方面下功夫。“形得成”需要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调得了”着眼于利率政策要更好服务于宏观调控职能,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