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75年来,工业在保康这座小城的发展浪潮中,焕新赋能,迭代升级,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智能、绿色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蹄疾步稳,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工业脊梁”。
在保康县方正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套套自动化设备满负荷运转,一张张刚印刷好的答题卡在印刷设备的加持下“滚滚输出”。
“这个车间最早是彩印车间,原来印刷分铅印、彩印、胶印,三个车间基本上需要三十多个人,现在只要七八个人。”保康县方正印务有限公司经理程玉林说。
方正印务的前身是保康县印刷厂,1951年建成投产,走过了从石印、铅印到彩印、胶印,经历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的历史性变革。
“最初工人们都使用石印,后来慢慢发展成铅字。那时候效率很低,比如县里开会印文件得提前两三天准备,排版、印刷、打样、校对,后半夜都还要一遍遍校对。”程玉林说,现在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打印出来了,从速度和质量上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这边油墨飘香,那头热气腾腾。走进尧治河酒业公司,宽敞明亮的酿酒车间里,润粮、蒸粮、摊晾、上甑......工人们马不停蹄。
尧治河酒业公司始建于1957年,经过迁建改造,这家老国营酒厂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
“那时候人少,环境条件也比较差,才开始起步的时候只有几十人,各方面都很艰苦。”湖北尧治河楚翁泉酒业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田龙新回忆说。
田龙新1987年进厂,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他既是酒厂改革变迁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2004年保康酒厂改制为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占地面积 210亩,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从2016年至今,尧治河酒业围绕如何提高品质提出新发展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
从筚路蓝缕、艰难起步,到爬沟过坎、奋起直追,尧治河酒业公司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公司现有员工400多人,年基酒产能2000吨,储存能力25000吨。
“我们的工资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好几倍,原来在老厂的时候,人均工资600到800元一个月,现在人均年薪已经达到了十万元。”湖北尧治河楚翁泉酒业有限公司员工赵永忠说。
工业经济势头强劲,矿旅融合辟出新路。在马桥镇尧治河村戴家湾矿区的废弃矿洞里,股股清香扑面而来,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一个个香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
“香菇的生长环境就是避光、阴凉,生长环境大约在10度左右,当时我们就在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矿洞环境嘛。”尧治河村三福公司副经理、矿洞食用菌负责人刘花军说。
当年尧治河就试种了金针菇、秀珍菇和香菇等6个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多平方米,产值可达8000多万元。尧治河村52公里的矿洞带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业态、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带,年利润可达5亿元。
多年来,保康坚持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筹、矿山建设与绿水青山相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资源优势日益显现。
“我们致力于建设新型工业、飞地工业、生态工业,通过产业抓转型、园区抓升级、企业抓成长、项目抓落地、总量抓招商、网络抓支撑,全县工业经济负重奋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飞地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加快成长,项目建设卓有成效,信息化提速提质。”保康县科经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玉锋说。
到“十四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突破120家。
“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全省‘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厘清发展思路、细化工作举措,指导企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保康县科经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康南表示,保康将围绕园区建设“加速”,实现主导产业提质;围绕企业服务“加力”,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围绕科技创新“赋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信息化建设“加密”,实现民生福祉提升。以新型工业化聚势,突破发展优质生产力,推动保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王晓丹 付乐
见习记者:张运慧
通讯员:姚兴东 宋智航
编校:彦舒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