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找准着力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4-02-29 16:03

春节刚过,宁德思客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实验室呈现一派繁忙的开工生产景象。 图为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新动能、新价值、新产业和新安全,准确把握建设着力点,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信息融合,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有效维护产业安全,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国际态势和一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汇聚强大推进力量,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不能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弯路,也不能走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要遵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根据新型工业化效率源泉、生产要素、组织形态、约束条件等新特征,坚持走中国特色、中国场景和中国语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

面对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产业变革趋势如火如荼,既要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态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体制优势,沉着应对和改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又要善于抓住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难得机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创造新需求开辟新赛道催生新产业。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建设全过程,促进制造强国同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深度融合,巩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国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和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强国建设一般规律,发挥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作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比重。又要立足我国实际,主动用好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把握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并联交汇,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各类企业竞相发展,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建设活力,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以工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新动能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国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大国和技术产出大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型工业建设关键变量,需要不断增强新型工业自主可控能力、创新引领能力、供应链管控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发展新赛道,为推动经济增长、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带动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自主可控能力。要主动把握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越来越多的趋势,围绕核心基础技术、关键前沿技术和超前未来技术等,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工作,坚持走自主原创引领的新道路。加快推进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自主化进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互动融合,提高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和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新技术供给。推动适应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服务,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比重,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发展。

二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创新引领能力。加大新型工业化的共性技术投入,推动创新资源向各类企业和创新主体投入,加大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重点投入,锻造技术长板,培育非对称竞争优势,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学科装置、产业验证平台,引进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主导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

三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供应链管控能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找准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行业政策,加大技术供给力度,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大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技术布局,前瞻布局和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打造中国制造名片,培育一批中国品牌,重点培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穿戴等信息产品,提升服装箱包、食品饮料和玩具文具等消费品质量,提高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家居家装等耐用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国际合作能力。要瞄准世界前沿产业,提前布局未来技术,加快推进我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转变,营造世界技术孵化环境,形成世界级技术交易市场,创造优越的技术创新环境,吸引全球领先技术在我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技术交易行为,探索区块链等技术交易新手段,支持重点企业知识产权储备,推动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提供现代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新型工业化的新价值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变革等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产业、各领域传播、渗透,需要加快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制造新模式的步伐,推动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改变经济社会运行和工业化模式。

一是加快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要大力推进传统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巩固优势传统产业的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和电力装备等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着力提高工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强化工业生产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建设,强化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支撑作用。积极利用好税收杠杆,扩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征收范围和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先进计算、数据存储和通信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平台企业发挥主导作用,提升影响力和控制力。围绕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业务流程、空间布局、商业模式和价值形态等变化,国家级创新中心、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等,促进跨边界的开放型生产组织建设,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加快数字化制造新模式步伐。要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探索跨行业共享要素资源和提高盈利能力的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证和金融服务等环节,提升制造企业服务的价值创造能力。

新型工业化的新形象

绿色发展和低碳高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典型特征,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绿色文明消费和绿色指标考核等,推动产业竞争的经济快速增长,树立绿色发展的大国形象。

一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要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造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品牌的绿色制造体系。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通过税收、奖励和补贴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使用清洁能源。运用低碳技术减少化石能源比重,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制约能源能效和排放的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能力。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和再制造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在企业、园区和地区内循环利用,不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绿色文明消费。广泛开展环保、节能、节水和低碳、低排等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引导人们转变生活和工作方式,自觉改变生活和消费习惯。践行绿色消费,主动适应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生活工作模式,通过税收、价格和碳指标等抑制少数人群非正常消费方式。提高低碳工业产品消费比重,市场化手段提高补贴效率,资金支持由生产者转向消费者,减免个人新能源汽车、绿色电器和公共交通等消费税费。完善充电桩、清洁能源和智能微电网等绿色低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全面推进绿色指标考核。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要求,分解考核指标,分行业、分产业和分地区制定差异化考核系数。通过大数据手段测算能耗、碳排放的合理需求,制定区分情况制定阶梯化阶段化的能源供给指标,科学考核节能降耗、减排减碳的情况,推进绿色低碳生产。

新型工业化的新安全

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是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环境新考验,需要着力提升国际合作质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参与全球产业化分工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循环的分工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效维护产业安全。

一是着力提升国际合作质量。要努力推动国际市场渠道建设,提升“引进来”吸引力和“走出去”竞争力,持续巩固我国工业产品出口优势,有力保障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健全物资快速便捷的通关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出口金融产品服务,全方位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以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吸引外企投资和引入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际进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产业标准制定,正向建立中国专利技术与标准制定相互支撑的循环体系,推动自主化的工业出口。坚持开放包容的技术创新导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全球联合研发,拓宽技术合作边界。

二是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要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强化区域产业协同与分工合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突出区域功能化特色化建设。优化区域间资源配置,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端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中心城市技术、人才和消费市场优势与非中心城市资源能源优势协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挖掘和扩大新型工业化需求,促进城乡工业结构协同和工业水平同步。引导金融系统为新型工业化建设让利,优化银行资金支持结构,推动信贷资金倾斜实体经济,降低新型工业化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着力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发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优势,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合作,深入开展战略性技术研发合作。维护国际产业分工秩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建设,争取更加合理的国际分工地位,迈向产业链价值中高端。建立与发展中国家共赢合作关系,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互为补充产业体系。

四是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提高新型工业化人才水平,加快各类院校教育课程改革,培育创新精神强、专业技术精和实践能力优的高素质人才,夯实人才供给基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建立终身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升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市场资源配置创新要素,强化人才的市场价值,吸引国际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保障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战略科学家和爱国企业家,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战略计划等重大任务为牵引,发现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钱勇 作者单位: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仅代表个人观点)


春节刚过,宁德思客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实验室呈现一派繁忙的开工生产景象。 图为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新动能、新价值、新产业和新安全,准确把握建设着力点,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信息融合,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有效维护产业安全,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国际态势和一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汇聚强大推进力量,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不能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弯路,也不能走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要遵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根据新型工业化效率源泉、生产要素、组织形态、约束条件等新特征,坚持走中国特色、中国场景和中国语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

面对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产业变革趋势如火如荼,既要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态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体制优势,沉着应对和改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又要善于抓住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难得机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创造新需求开辟新赛道催生新产业。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建设全过程,促进制造强国同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深度融合,巩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国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和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强国建设一般规律,发挥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作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比重。又要立足我国实际,主动用好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把握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并联交汇,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各类企业竞相发展,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建设活力,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以工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新动能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国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大国和技术产出大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型工业建设关键变量,需要不断增强新型工业自主可控能力、创新引领能力、供应链管控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发展新赛道,为推动经济增长、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带动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自主可控能力。要主动把握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越来越多的趋势,围绕核心基础技术、关键前沿技术和超前未来技术等,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工作,坚持走自主原创引领的新道路。加快推进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自主化进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互动融合,提高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和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新技术供给。推动适应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服务,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比重,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发展。

二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创新引领能力。加大新型工业化的共性技术投入,推动创新资源向各类企业和创新主体投入,加大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重点投入,锻造技术长板,培育非对称竞争优势,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学科装置、产业验证平台,引进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主导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

三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供应链管控能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找准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行业政策,加大技术供给力度,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大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技术布局,前瞻布局和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打造中国制造名片,培育一批中国品牌,重点培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穿戴等信息产品,提升服装箱包、食品饮料和玩具文具等消费品质量,提高汽车、新能源汽车和家居家装等耐用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国际合作能力。要瞄准世界前沿产业,提前布局未来技术,加快推进我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转变,营造世界技术孵化环境,形成世界级技术交易市场,创造优越的技术创新环境,吸引全球领先技术在我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技术交易行为,探索区块链等技术交易新手段,支持重点企业知识产权储备,推动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提供现代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扩大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新型工业化的新价值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变革等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产业、各领域传播、渗透,需要加快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制造新模式的步伐,推动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改变经济社会运行和工业化模式。

一是加快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要大力推进传统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巩固优势传统产业的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和电力装备等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着力提高工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强化工业生产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建设,强化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支撑作用。积极利用好税收杠杆,扩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征收范围和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先进计算、数据存储和通信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平台企业发挥主导作用,提升影响力和控制力。围绕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业务流程、空间布局、商业模式和价值形态等变化,国家级创新中心、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等,促进跨边界的开放型生产组织建设,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加快数字化制造新模式步伐。要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探索跨行业共享要素资源和提高盈利能力的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证和金融服务等环节,提升制造企业服务的价值创造能力。

新型工业化的新形象

绿色发展和低碳高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典型特征,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绿色文明消费和绿色指标考核等,推动产业竞争的经济快速增长,树立绿色发展的大国形象。

一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要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造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品牌的绿色制造体系。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通过税收、奖励和补贴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使用清洁能源。运用低碳技术减少化石能源比重,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制约能源能效和排放的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能力。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和再制造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在企业、园区和地区内循环利用,不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绿色文明消费。广泛开展环保、节能、节水和低碳、低排等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引导人们转变生活和工作方式,自觉改变生活和消费习惯。践行绿色消费,主动适应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生活工作模式,通过税收、价格和碳指标等抑制少数人群非正常消费方式。提高低碳工业产品消费比重,市场化手段提高补贴效率,资金支持由生产者转向消费者,减免个人新能源汽车、绿色电器和公共交通等消费税费。完善充电桩、清洁能源和智能微电网等绿色低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全面推进绿色指标考核。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要求,分解考核指标,分行业、分产业和分地区制定差异化考核系数。通过大数据手段测算能耗、碳排放的合理需求,制定区分情况制定阶梯化阶段化的能源供给指标,科学考核节能降耗、减排减碳的情况,推进绿色低碳生产。

新型工业化的新安全

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是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环境新考验,需要着力提升国际合作质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参与全球产业化分工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循环的分工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效维护产业安全。

一是着力提升国际合作质量。要努力推动国际市场渠道建设,提升“引进来”吸引力和“走出去”竞争力,持续巩固我国工业产品出口优势,有力保障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健全物资快速便捷的通关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出口金融产品服务,全方位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以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吸引外企投资和引入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国际进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产业标准制定,正向建立中国专利技术与标准制定相互支撑的循环体系,推动自主化的工业出口。坚持开放包容的技术创新导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全球联合研发,拓宽技术合作边界。

二是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要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强化区域产业协同与分工合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突出区域功能化特色化建设。优化区域间资源配置,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端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中心城市技术、人才和消费市场优势与非中心城市资源能源优势协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挖掘和扩大新型工业化需求,促进城乡工业结构协同和工业水平同步。引导金融系统为新型工业化建设让利,优化银行资金支持结构,推动信贷资金倾斜实体经济,降低新型工业化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着力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发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优势,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合作,深入开展战略性技术研发合作。维护国际产业分工秩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建设,争取更加合理的国际分工地位,迈向产业链价值中高端。建立与发展中国家共赢合作关系,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互为补充产业体系。

四是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提高新型工业化人才水平,加快各类院校教育课程改革,培育创新精神强、专业技术精和实践能力优的高素质人才,夯实人才供给基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建立终身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升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市场资源配置创新要素,强化人才的市场价值,吸引国际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保障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育战略科学家和爱国企业家,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战略计划等重大任务为牵引,发现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钱勇 作者单位: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