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由“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在北京东部,绵延千年的大运河畔,一座未来之城加速崛起。作为北京“新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生机勃发”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谱写出绿色发展、产业聚能、区域协同的新篇章。
铺展生态画卷,书写绿色未来
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经过十年发展,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在大运河畔徐徐展开。
森林总面积45.79万亩,森林覆盖率33.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75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24%,城区绿化覆盖率50.95%……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百姓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2023年,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与2019年相比下降8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浓度较2019年分别下降11.5%、23.8%、40.0%,全年累计优良天数较2019年增加41天。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大运河两岸景观,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化滨水岸线和高品质滨水空间。在大运河畔遛弯的通州居民刘大爷说:“过去这是一条臭水河,老百姓都躲着走。现在水变得清了,岸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游人也多了,连各种鸟儿都飞到这里‘安家落户’。”
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加速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执行标准全市最高,全面实现新建建筑100%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在城市副中心全面铺开,北京市重点工程绿色施工比例达100%。重点项目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2023年初至今,通州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60.12%。
十年来,城市副中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本地光伏装机容量达15.18万千瓦,2022年绿电占比23.7%,相比六年前提升了56.95%。预计2035年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0%。
在京津冀生态共建协同发展方面,通州区编制通廊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意见,推进与河北廊坊北三县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统一。加强统一管控,强化跨区域河流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跨界污染源巡查,健全空气质量会商研判、重污染应急响应机制,通过“联防、联控、联治”降低区域污染传输影响。2022年,通武廊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6.0%
打造产业高地,集聚发展动能
未来之城加速崛起,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集聚发展动能。
“我们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竭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标杆。”通州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城市副中心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落地一批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典型场景。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以医药健康为战略引擎,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车、绿色都市为支柱,面向绿色低碳、数字科技和交叉融合领域的前沿新兴产业为增量突破的“1+4+3”先进制造业新体系,支撑构建错位互补、生态聚合的高精尖产业新高地。目前城市副中心共培育出5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0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37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北京城市副中心立足“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金融业不断换挡升级,对城市副中心经济增长始终保持三成左右贡献率,目前已有460余家金融企业在副中心设立,金融业成为副中心支柱型产业。
在城市副中心南部于家务乡,6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势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集聚,育成玉米新品种100余个,培育了蔬菜新品种300余个。园区搭建起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平台,为全国400余家育种和研发机构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园区被科技部、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园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京杭大运河北首,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一区一河三镇”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区”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一河”即以大运河文化带为引领的运河周边文旅资源,“三镇”即宋庄艺术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逐步构建起集创意设计、原创艺术、演艺娱乐、休闲度假、主题旅游、数字文旅、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
商务服务业方面,从空间分布看,城市副中心呈现以围绕运河商务区和环球影城为核心,以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为特色,结合轨道站点一体化区域形成多个商务服务节点的特征,“两区三镇多点”的空间布局逐渐显现。
共享优质资源,开创协同新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推动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随着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挂牌成立,两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入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行权管理更加一体化的新阶段。
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方面,京唐城际铁路于2022年底通车运营;轨道交通平谷线通州段政务中心站等4座车站实现结构封顶,全面进入盾构施工阶段。厂通路道路段主体工程完工,石小路开工建设,通州区“十一横九纵”、北三县“五纵八横”路网格局加速形成。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京冀两省市联合编制印发《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促进差异化产业链布局。连续5年举办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实现投资额超1500亿元。中关村通州园围绕产业协作,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我们建立招商联动机制,搭建产业协同平台,实现招商信息共享互通,推动与北三县地区产业合作交流融合。”中关村通州园企业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化公共服务合作方面,城市副中心高质量推进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建设,共同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潞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一批医疗机构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持续拓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覆盖面,目前通州区有115家医疗机构和73家零售药店支持异地直接结算。与武清区、廊坊市北三县政务服务部门建立“区域通办”线上互动和联动办理机制,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在武清、大厂试点运行,累计实现北京市、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266项便民服务事项和河北555项、天津501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跨区域办理。
“我们在通州想注册一家企业,在大厂办事大厅只需一个小时就能拿到电子版营业执照,不用跑到通州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一位河北大厂居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