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经济大循环观察

2023-09-18 15:12

时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即将收官。

承上启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向好态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稳步扩大,服务业较快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政策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

在经济彰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怎样持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畅通经济大循环,立足国内大市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在经济血脉的循环畅通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向前。

加快构建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

8月4日,东方航空接收的两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同日共同执行“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

截至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30多家客户、1061架订单,商业运营稳步向规模化迈进。

超大规模市场——这为国产大飞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中国商飞公司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9084架新机,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不断提升的研发制造能力——国产商用飞机型号的研制、运营,将带动中国航空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拉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中国经济正不断展现新格局,开拓新空间。

这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浙江宁波舟山港,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高瞻远瞩,领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遵循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系统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2006年,67%;2022年,35%。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折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转变。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

这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经济运行的深刻转变。

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两国最终消费率分别达82.1%和74.7%。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已改变: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内部可循环,就可以做到供给体系有效畅通、韧性强大。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总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凸显。今年以来,尽管经济总体回暖,但进入二季度,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等指标出现波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新的困难挑战。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8月份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政策举措作用下,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叠加,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后更加凸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说,通过资源要素投入、简单扩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持久支撑。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未雨绸缪、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作为——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广袤田畴上,一幅五彩秋收图徐徐铺展。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夏粮实现丰收,早稻也实现增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秋粮生产总体稳定,有利于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端稳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远变化。

这是去年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集成电路进口额约2.77万亿元,占全部进口总值的15.3%;原油进口额约2.44万亿元,占比约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零部件占中间品比重从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凸显,原油、铁矿石、天然气、大豆等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关系,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控制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说。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高瞻远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理论认为,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和战略。

广西钦州港码头,一趟趟满载跨境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入内陆市场。今年前8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56.2万标箱,同比增长12.8%;目前运输范围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港口。

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联通,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彼此呼应,新疆、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份相互联动,长江黄金水道横向协同,昔日内陆成为开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

现实需求和潜力大、生产和供给能力强、要素禀赋总量优势明显、政治经济融合度高、创新要素加快汇聚……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最具独特性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经济发展根基。

3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全国上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经济大循环扎实推进。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供需两端稳步提升——中国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

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增强内生动力:以强大国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时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即将收官。

承上启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向好态势,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消费稳步扩大,服务业较快恢复,新动能继续成长……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政策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大循环动力不断释放。

在经济彰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怎样持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畅通经济大循环,立足国内大市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在经济血脉的循环畅通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向前。

加快构建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

8月4日,东方航空接收的两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同日共同执行“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

截至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30多家客户、1061架订单,商业运营稳步向规模化迈进。

超大规模市场——这为国产大飞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中国商飞公司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9084架新机,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不断提升的研发制造能力——国产商用飞机型号的研制、运营,将带动中国航空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拉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中国经济正不断展现新格局,开拓新空间。

这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浙江宁波舟山港,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高瞻远瞩,领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遵循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系统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2006年,67%;2022年,35%。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折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转变。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

这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经济运行的深刻转变。

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两国最终消费率分别达82.1%和74.7%。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已改变: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内部可循环,就可以做到供给体系有效畅通、韧性强大。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总需求不足已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矛盾凸显。今年以来,尽管经济总体回暖,但进入二季度,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等指标出现波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新的困难挑战。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8月份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政策举措作用下,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叠加,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疫情后更加凸显。”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昌林说,通过资源要素投入、简单扩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持久支撑。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未雨绸缪、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动作为——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广袤田畴上,一幅五彩秋收图徐徐铺展。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夏粮实现丰收,早稻也实现增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基础。目前秋粮生产总体稳定,有利于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端稳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世纪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频发;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远变化。

这是去年我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集成电路进口额约2.77万亿元,占全部进口总值的15.3%;原油进口额约2.44万亿元,占比约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国进口零部件占中间品比重从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但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凸显,原油、铁矿石、天然气、大豆等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关系,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控制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说。

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高瞻远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理论认为,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和战略。

广西钦州港码头,一趟趟满载跨境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入内陆市场。今年前8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运输货物56.2万标箱,同比增长12.8%;目前运输范围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港口。

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联通,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彼此呼应,新疆、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省份相互联动,长江黄金水道横向协同,昔日内陆成为开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

现实需求和潜力大、生产和供给能力强、要素禀赋总量优势明显、政治经济融合度高、创新要素加快汇聚……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的显著特征,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最具独特性的比较优势和动力源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经济发展根基。

3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全国上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经济大循环扎实推进。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中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供需两端稳步提升——中国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

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成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增强内生动力:以强大国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