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收获季。连日来,湖北多地秋粮陆续开镰,荆楚大地一派繁忙景象。为保障秋粮由“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湖北多举措为秋收护航,确保颗粒归仓。
郧西县上津镇郭家渡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玉米收获场景。 胡颖妮摄
农机护航 迎战秋收
9月14日,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郭家渡村,连片种植的170余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腹”中,摘棒、剥壳、脱粒一气呵成。
“以前收玉米都是靠人工,170余亩玉米地得二三十人收半个月,现在机械化收割,两天就全部收完了。”该基地负责人查富斌算了一笔账,请农机收割,每亩地可省350元的费用。
收割机收割完成后,获得的是玉米粒,无需再次进行人工或者机械脱粒,也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望着从收割机卸粮管倾泻而下的金灿灿的玉米粒,查富斌脸上忍不住扬起喜悦的笑容。
不仅是费用降低、效率提高,郧西海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海涛介绍,通过谷物联合收割机收割作物机器,在收割时便同时将秸秆粉碎在田里,非常有利于下一茬作物的播种作业,更是大大减轻秸秆禁烧的压力。
今年来,该县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涉及全县8个乡镇播种面积5035亩,目前基本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为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2万余亩,实现机耕面积19万亩,机播面积7.72万亩。
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截至9月11日,湖北省已投入玉米联合收割机1万多台,投入水稻联合收割机9万余台,从南到北,依次开始秋收,其中调度外地联合收割机5000台左右,发放跨区作业证4500余张。
植保无人机飞入喷洒区域进行施药作业。张欢摄
提质减损 丰收底气足
“嗡嗡嗡……”在咸宁咸安区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农业科技示范区水稻种植基地的田间地头,伴随阵阵轰鸣,一架装载着40余升农药的植保无人机,飞入喷洒区域进行施药作业,一道道“药雾”均匀洒向稻田,快捷高效地进行虫害防治。
不仅是科技助力,农业集约化生产让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近年来,向阳湖奶牛良种场通过全域国土整治,形成了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标准。今年6月,该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生产进行规模化、智慧化、工业化的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为当地农业集约化生产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9月7日,在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联合村,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株株饱满的稻穗被卷入割台,脱粒、清选、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今年合作社1800亩中稻,全部选择优良水稻品种,全程机械化作业,稻米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亩产可达1500斤。”该村联合振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正华介绍。
“武汉市将育秧中心、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粮食生产装备纳入市级农机购置叠加补贴范围,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全程机械化技术,为农机大户多种粮,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装备和技术支撑。”武汉市农机中心主任王爱民介绍,特别是在叠补政策的拉动下,机手们选购绿色高效农机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据介绍,近两年武汉市共新增高性能收割机327台,总量超2000台,收割效率更高,收获期较往年可缩短7天,更有利于抢播冬油菜,且损失率更低,预计武汉市108万亩中稻可多收粮食1000余万斤。
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冷水稻收割场景。邹景根摄
多措并举 护航“三秋”生产
喜看稻田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十堰市郧西县的水稻也相继进入收获期,一批农机手将陆续赶往关防乡,那里有3000余亩冷水稻正等着他们“大显身手”。今年,郧西县水稻种植面积26000余亩,预计将在9月下旬全面完成收割工作,让丰收的水稻颗粒归仓。
湖北省秋粮种植面积大,在全年粮食产量中约占80%,“三秋”生产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和明年粮油生产基础。据农情调度,湖北省秋粮面积稳中有升,长势好于往年,有望再获丰收。
据悉,湖北继续将机收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提高粮食机收作业质量,组织农机专家、一线“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分区域举办农机作业技能培训班。组织水稻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开展机收减损技术大比武和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活动,确保机具和农机手以最佳状态投入到秋粮机收作业,努力实现颗粒归仓。
同时,湖北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针对部分重点农机手定制了“气象服务包”,适时发布机收适宜指数,强化“三秋”期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已向社会公布省、市、县三级“三秋”水稻机收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畅通困难问题反映和受理渠道,第一时间予以协调解决。组织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对重点、薄弱环节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明察暗访,加大对“拖拉机人货混载”、农机产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为农业“三秋”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