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组“加减法”透视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2023-09-18 09:23

202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运行满10周年。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吸引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的30%。在改革、开放和创新等各个层面,上海自贸区的积极探索,彰显了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减负面清单长度,增外商投资热度

从上海北外滩远眺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对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管理。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成立10年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条目从当年的190条缩减至27条。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上海自贸区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其中包括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等。

作为一家资产管理总值逾9000亿美元的国际资管巨头,施罗德投资集团1994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中国内地代表处,2005年与交通银行联合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外商独资的施罗德基金今年年初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标志着施罗德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再迎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沪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开放措施的落地,我们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将把各种优势资源持续带到上海,探索资产管理公司在华发展新模式。”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说。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肖健表示,从2020年的贝莱德基金开始,全国前四家新设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全部落户陆家嘴金融城。当前,陆家嘴已成为境外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在华设立独资公司最集中的区域。

减办证数量,增创新创业活力

政府职能转变,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从最初的“先照后证”,到随后的“证照分离”,再到如今的“一业一证”,上海自贸区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目前已在31个行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5000多张,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大大增加了创新创业活力。

所谓“一业一证”,就是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以便利店为例,过去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等5张许可证,现在只要准备一套申请材料,领取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能“闯天下”。

今年下半年,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一业一证”又出新措施,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相应的行业综合许可业务“免申即办”。8月下旬,上海越莲餐饮有限公司拿到了浦东首张“免申即办”的行业综合许可证。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杨朝表示,浦东将以自贸区建设10周年为契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减产业发展堵点,增高质量发展动力

位于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的张江科学会堂内景。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自贸区不仅为国家“试制度”,也为区域“谋发展”。

从事集成电路供应链业务的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深刻感受到自贸区改革的红利。依据相关法规,我国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CCC认证,集成电路产业中所用的保险丝等维修件也被纳入其中。企业若要申请免办CCC认证,必须提供包括结构图在内的诸多证明,由市场监管部门判定能否免办。而集成电路又是一个对供应链时效要求很高的行业,若因某个维修件未及时到位而停机,将产生非常大的停机成本。

今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明确重点产业供应链企业可作为CCC免办申请人,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试点企业。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翊说,这将大大压缩重要零部件进口所需时间,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得益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数字围网等举措,泓明已在全国布局24个备件仓。浦东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力表示,包括CCC免办管理措施在内,上海自贸区将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制度环境,助推浦东引领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运行满10周年。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吸引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的30%。在改革、开放和创新等各个层面,上海自贸区的积极探索,彰显了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减负面清单长度,增外商投资热度

从上海北外滩远眺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对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管理。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成立10年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条目从当年的190条缩减至27条。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上海自贸区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其中包括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等。

作为一家资产管理总值逾9000亿美元的国际资管巨头,施罗德投资集团1994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中国内地代表处,2005年与交通银行联合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开放,外商独资的施罗德基金今年年初获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标志着施罗德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再迎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沪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开放措施的落地,我们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将把各种优势资源持续带到上海,探索资产管理公司在华发展新模式。”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说。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肖健表示,从2020年的贝莱德基金开始,全国前四家新设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全部落户陆家嘴金融城。当前,陆家嘴已成为境外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在华设立独资公司最集中的区域。

减办证数量,增创新创业活力

政府职能转变,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从最初的“先照后证”,到随后的“证照分离”,再到如今的“一业一证”,上海自贸区不断放宽市场准入,目前已在31个行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5000多张,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大大增加了创新创业活力。

所谓“一业一证”,就是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以便利店为例,过去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等5张许可证,现在只要准备一套申请材料,领取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能“闯天下”。

今年下半年,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一业一证”又出新措施,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相应的行业综合许可业务“免申即办”。8月下旬,上海越莲餐饮有限公司拿到了浦东首张“免申即办”的行业综合许可证。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务副区长杨朝表示,浦东将以自贸区建设10周年为契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减产业发展堵点,增高质量发展动力

位于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的张江科学会堂内景。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自贸区不仅为国家“试制度”,也为区域“谋发展”。

从事集成电路供应链业务的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深刻感受到自贸区改革的红利。依据相关法规,我国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CCC认证,集成电路产业中所用的保险丝等维修件也被纳入其中。企业若要申请免办CCC认证,必须提供包括结构图在内的诸多证明,由市场监管部门判定能否免办。而集成电路又是一个对供应链时效要求很高的行业,若因某个维修件未及时到位而停机,将产生非常大的停机成本。

今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明确重点产业供应链企业可作为CCC免办申请人,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试点企业。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翊说,这将大大压缩重要零部件进口所需时间,有利于供应链企业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得益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数字围网等举措,泓明已在全国布局24个备件仓。浦东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力表示,包括CCC免办管理措施在内,上海自贸区将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制度环境,助推浦东引领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