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到2030年,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美丽中国)

2023-09-13 08:50

核心阅读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全文发布。《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有助于全面、科学、系统、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净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到2030年,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

《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全国防沙治沙的目标任务,即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2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9000万亩,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

“《规划》是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指导性文件,是省级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防沙治沙规划的主要依据。《规划》确定的各省份防沙治沙任务,是开展省级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林长制督查考核的重要指标。”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表示,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阶段,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要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引领,以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以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孙国吉说。

因地制宜,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

在总体布局上,《规划》统筹考虑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沿海沿江湿润等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

孙国吉介绍,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规划》确定7个重点建设区域。其中内蒙古东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库布其沙漠及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等3个区域为优先治理区,需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绿洲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绿洲区、柴达木盆地沙漠及共和盆地、西藏“两江四河”河谷等4个区域为优先预防区,以保护好沙化土地为主,治理为辅。

《规划》明确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强调对于人为活动不频繁的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坚持宜沙则沙,强化保护措施,不要人为干预。对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有计划地划定为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强调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以沙漠边缘及绿洲、沙地、流域、山系等为防治单元,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对于规划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采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和草种,以雨养、节水为导向,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确定了包括封山(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工程固沙、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耕地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等4大类11项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措施。

《规划》提出,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孙国吉表示,此外,重点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开展沙漠自然公园建设,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

多措并举,保障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防沙治沙面临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规划》提出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在组织保障方面,强化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沙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防沙治沙负总责。国务院林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在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方面,按照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等有关规定,依据《规划》确定的各省份防沙治沙任务,与防治任务重的12省份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和林长制督查考核,重点考核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完成情况。

在保障防沙治沙资金方面,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预算,突出重点,加强资金保障。重点依托“双重”工程项目、“三北”工程,以及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等项目,切实做好防沙治沙任务落地上图工作。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在科技示范引领方面,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防沙治沙科技创新。健全防沙治沙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积极探索技术模式、政策机制和产业发展等,示范引领区域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孙国吉表示,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认真做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强化任务落实,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法治保障,强化激励约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规划》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3日 14 版)


核心阅读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全文发布。《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有助于全面、科学、系统、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净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到2030年,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

《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全国防沙治沙的目标任务,即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2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9000万亩,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

“《规划》是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指导性文件,是省级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防沙治沙规划的主要依据。《规划》确定的各省份防沙治沙任务,是开展省级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林长制督查考核的重要指标。”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表示,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阶段,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要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引领,以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以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孙国吉说。

因地制宜,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

在总体布局上,《规划》统筹考虑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沿海沿江湿润等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

孙国吉介绍,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规划》确定7个重点建设区域。其中内蒙古东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库布其沙漠及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等3个区域为优先治理区,需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绿洲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绿洲区、柴达木盆地沙漠及共和盆地、西藏“两江四河”河谷等4个区域为优先预防区,以保护好沙化土地为主,治理为辅。

《规划》明确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强调对于人为活动不频繁的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坚持宜沙则沙,强化保护措施,不要人为干预。对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但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有计划地划定为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强调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以沙漠边缘及绿洲、沙地、流域、山系等为防治单元,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对于规划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采取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和草种,以雨养、节水为导向,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确定了包括封山(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工程固沙、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耕地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等4大类11项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措施。

《规划》提出,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孙国吉表示,此外,重点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开展沙漠自然公园建设,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众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

多措并举,保障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防沙治沙面临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规划》提出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在组织保障方面,强化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沙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防沙治沙负总责。国务院林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在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方面,按照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等有关规定,依据《规划》确定的各省份防沙治沙任务,与防治任务重的12省份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和林长制督查考核,重点考核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完成情况。

在保障防沙治沙资金方面,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预算,突出重点,加强资金保障。重点依托“双重”工程项目、“三北”工程,以及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等项目,切实做好防沙治沙任务落地上图工作。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在科技示范引领方面,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防沙治沙科技创新。健全防沙治沙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积极探索技术模式、政策机制和产业发展等,示范引领区域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孙国吉表示,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认真做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强化任务落实,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法治保障,强化激励约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规划》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3日 14 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