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3-09-07 15:02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今年5月,科技部等12部门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确立了“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国际科技创新发展历程,高度集聚创新要素的科技创新高地往往主导着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进程,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抢占优势地位,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加快重构。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有利于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独特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拥有雄厚教育优势。北京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34所高校、16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2022年,北京在校研究生为43.5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生12.5万人,在校硕士生31万人。丰厚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能够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拥有完备科技优势。在科研成果方面,北京市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8.3件,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不断完善,“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日益凸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强化。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在加强企业财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出一批突破性政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在创新生态方面,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已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些成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拥有丰富人才优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根据《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北京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81.3万人,人才密度达到62%,较2010年提升24.7个百分点;北京有两院院士800余名,占全国的近一半;北京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各类人才项目者超过5000人。北京还持续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积极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人才,积极打造全球人才高地。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强大动力。

力争早日把北京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力争早日把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更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只有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统筹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好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支持在京高校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催生产业技术变革等方面的策源功能。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持高校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涵养源头活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全方位吸引集聚更多科技人才,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而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贯彻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围绕财政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推动出台下一批改革措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形成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分类评价制度,着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做强北京科技创新基金,更好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功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运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要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在京集聚发展。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功能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更好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不断完善外籍人才准入政策,为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今年5月,科技部等12部门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确立了“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国际科技创新发展历程,高度集聚创新要素的科技创新高地往往主导着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进程,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抢占优势地位,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加快重构。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有利于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独特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拥有雄厚教育优势。北京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34所高校、16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2022年,北京在校研究生为43.5万人。其中,在校博士生12.5万人,在校硕士生31万人。丰厚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能够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拥有完备科技优势。在科研成果方面,北京市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8.3件,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不断完善,“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日益凸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强化。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在加强企业财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出一批突破性政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在创新生态方面,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已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些成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拥有丰富人才优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根据《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1)》,截至2020年,北京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81.3万人,人才密度达到62%,较2010年提升24.7个百分点;北京有两院院士800余名,占全国的近一半;北京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各类人才项目者超过5000人。北京还持续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积极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人才,积极打造全球人才高地。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强大动力。

力争早日把北京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力争早日把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更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只有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统筹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好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支持在京高校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催生产业技术变革等方面的策源功能。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持高校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涵养源头活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全方位吸引集聚更多科技人才,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而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贯彻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围绕财政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推动出台下一批改革措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形成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分类评价制度,着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做强北京科技创新基金,更好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功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共享。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运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要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在京集聚发展。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功能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更好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不断完善外籍人才准入政策,为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