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东西问丨雷加强:中国治沙经验如何助力非洲建设“绿色长城”?

2023-09-07 08:41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6日电 题:中国治沙经验如何助力非洲建设“绿色长城”?

——专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

作者 胡嘉琛 周娜

非洲北部,坐落着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正遭受着严重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另一大陆板块上的中国新疆,坐落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该沙漠打造出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犹如给沙漠腹地系上了一条“绿丝带”。

虽相隔万里,但同处地球村。中国在应对荒漠化时积累了哪些经验?深受荒漠化困扰的非洲提出建设“绿色长城”,“中国方案”能提供怎样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予以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如何理解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对、亟须解决的问题?

雷加强:狭义荒漠化可以理解为沙漠化。广义上说,干旱、半干旱等地区的自然环境退化过程如盐渍化、土壤沙化等,也属荒漠化。荒漠化对全世界的生态安全、消除贫穷、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严重影响。

联合国干旱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报告估算,仅在1998年至2017年间,全球因干旱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

陕西省神木市,民众在沙地上植树。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这片荒凉了千年的土地重现生机。蒋启明 摄

荒漠化直接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农牧民被迫“生态迁移”,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土地退化导致生态多样性受损,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其诱发因素是多元的,主要受气候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荒漠化治理成本高、难度大。

中新社记者:中国荒漠化防治积累了哪些经验,对全球荒漠化防治有何借鉴价值?

雷加强:中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约4亿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长久以来,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截至2019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中国新疆实地考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上实施双轨制,不仅解决本国土地沙化等实际情况,还充分考虑全球性的义务和责任。双轨制可理解为中国立足本国法律体系进行荒漠化防治的同时,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规定的各项缔约国义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拥有良好民间基础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显要特征。在中国早期荒漠化防治过程中,所利用的防治技术基本来自“民间智慧”,即广大民众的荒漠化防治实践经验。随着中国加大荒漠化防治科研投入,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并在工程化进程中推广应用。其间,广大民众始终参与其中。

甘肃武威古浪县,“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林场合影。三代治沙人的奋斗,换回了生态环境的改变。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做到了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结合。形成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生态和经济相融合。中国一些沙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种植、沙漠旅游、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将荒漠化防治列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了荒漠化防治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国已形成荒漠化监测预警与观测研究网络体系,覆盖30多个省份的500多个县级行政区。

中新社记者:“非洲绿色长城”由何而来?“中国方案”的参与为其提供了怎样的可能性?

雷加强:“非洲绿色长城”全名是:撒哈拉和萨赫勒地区绿色长城倡议。是2005年由非洲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发起,并经2007年非洲联盟第137 VIII号决议通过的一项泛非倡议。其最初目标是在非洲撒哈拉南部的萨赫勒地区建立逾7700公里、宽15公里的植被带。目前,“非洲绿色长城”倡议已发展成为非洲联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旗舰计划,成员由最初的11个国家扩大至20多个国家和组织,范围涵盖了撒哈拉地区,核心区域面积达7.8亿公顷,涉及2.32亿人口。

非洲技术人员在中国新疆考察,向中方科技人员了解可降解防沙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2017年9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受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希望能将中国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治理模式,以更“本土化”的方式落实在“非洲绿色长城”倡议中。

“中国方案”在对接“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时,充分考虑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且经过适应性评估与当地技术融合。针对“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技术瓶颈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能力建设、信息共享、项目示范为合作载体,推进“中国方案”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非洲绿色长城”建设能力和综合效益,助力非洲提升应对土地退化、荒漠化、干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贫困和粮食危机的能力。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缘的一片沙漠中蚂蚁森林。视觉中国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方案”在助力“非洲绿色长城”中的表现如何?

雷加强:首先是在研究方面阐明了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揭示了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动态过程与发生趋势,圈定了土地退化、植被受损、风沙危害的敏感区域和重点治理区域。立足于整个非洲、萨赫勒地区、典型国家及非洲绿色长城重点生态工程等不同尺度,以图集方式全面展示了非洲绿色长城区荒漠化现状,发展、趋势评估、驱动环境及系列防沙示范区,初步完成了非洲绿色长城荒漠化图集。

来自非洲的科技人员在中国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考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研发方面,形成了毛里塔尼亚首都防沙治沙关键技术,包括高抗逆性灌草种选育技术、多尺度固沙网格组合技术、滴灌植被建设技术等,提出了毛里塔尼亚首都圈防护体系建设的“两区三带”规划方案。重点开展灌木和草本植物种选育工作,为当地引种了10种优良荒漠植物,突破了当地植物局限性。同时,采用“缩小大方格、降低风蚀量、提高成活率”的流沙治理方案,突破了当地技术瓶颈,改善了其原有防沙体系未发挥效能的问题。另外,实施的滴灌植被建设技术,节水效果显著,植物成活率超过90%,为发展生态产业奠定了前期基础。

中方科技人员在毛里塔尼亚协助“绿色长城”建设。图为检查气象站并提取数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还研发形成了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修复关键技术,构建了“清灌育草、封山轮牧、牧养结合、持续发展”的退化草场修复模式。针对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南部低海拔区的灌丛化过程,开展了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生计技术模式研究。与此同时,查明了东非高原不同海拔地区植物分布特征和主要植物种群。就此开展了砍除入侵灌木、建立围栏封育的修复试验,牧草产草量显著增加。以“因地制宜、因水选林、效益至上”为原则,形成了丘陵地区不同集水造林整地技术,植被特别是牧草恢复效果明显。

同时,我们集成了适应于当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即沙漠城市流沙治理模式、沙漠公路沙害治理模式、丘陵地集水造林模式、退化草地修复模式等。还建立了非洲绿色长城生态系统管理案例库,目前共收集到非洲绿色长城沿线14个国家案例53个,北非国家47个案例,中国案例8个。

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合影留念。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加强科研培训和交流也是其中的一项工作。今年6月10日,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新疆库尔勒市举办。来自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科研人员参与研讨交流,分享最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成果与经验,并进行实地考察,来自非洲的同行对新疆开展的多项荒漠化防治工作有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

参与此次论坛的埃塞俄比亚灌溉与低地部国务部长恩德里亚斯·格塔说,“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在非洲已运行多年,埃塞俄比亚加入后受益良多,中国政府对这项计划的支持,正使大量土地重新变得宜居,“修复好退化的土地,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受访者简介:

雷加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中国干旱区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联盟荒漠化防治专题联盟主任、“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建设技术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主任、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主要从事风沙环境与防沙治沙研究。负责完成国家级、中国科学院及新疆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10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治沙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6日电 题:中国治沙经验如何助力非洲建设“绿色长城”?

——专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

作者 胡嘉琛 周娜

非洲北部,坐落着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正遭受着严重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另一大陆板块上的中国新疆,坐落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该沙漠打造出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犹如给沙漠腹地系上了一条“绿丝带”。

虽相隔万里,但同处地球村。中国在应对荒漠化时积累了哪些经验?深受荒漠化困扰的非洲提出建设“绿色长城”,“中国方案”能提供怎样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予以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如何理解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对、亟须解决的问题?

雷加强:狭义荒漠化可以理解为沙漠化。广义上说,干旱、半干旱等地区的自然环境退化过程如盐渍化、土壤沙化等,也属荒漠化。荒漠化对全世界的生态安全、消除贫穷、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严重影响。

联合国干旱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报告估算,仅在1998年至2017年间,全球因干旱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

陕西省神木市,民众在沙地上植树。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如今这片荒凉了千年的土地重现生机。蒋启明 摄

荒漠化直接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农牧民被迫“生态迁移”,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土地退化导致生态多样性受损,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其诱发因素是多元的,主要受气候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荒漠化治理成本高、难度大。

中新社记者:中国荒漠化防治积累了哪些经验,对全球荒漠化防治有何借鉴价值?

雷加强:中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约4亿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长久以来,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截至2019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

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中国新疆实地考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中国在荒漠化治理上实施双轨制,不仅解决本国土地沙化等实际情况,还充分考虑全球性的义务和责任。双轨制可理解为中国立足本国法律体系进行荒漠化防治的同时,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规定的各项缔约国义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拥有良好民间基础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显要特征。在中国早期荒漠化防治过程中,所利用的防治技术基本来自“民间智慧”,即广大民众的荒漠化防治实践经验。随着中国加大荒漠化防治科研投入,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并在工程化进程中推广应用。其间,广大民众始终参与其中。

甘肃武威古浪县,“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林场合影。三代治沙人的奋斗,换回了生态环境的改变。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做到了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结合。形成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生态和经济相融合。中国一些沙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种植、沙漠旅游、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将荒漠化防治列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了荒漠化防治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国已形成荒漠化监测预警与观测研究网络体系,覆盖30多个省份的500多个县级行政区。

中新社记者:“非洲绿色长城”由何而来?“中国方案”的参与为其提供了怎样的可能性?

雷加强:“非洲绿色长城”全名是:撒哈拉和萨赫勒地区绿色长城倡议。是2005年由非洲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发起,并经2007年非洲联盟第137 VIII号决议通过的一项泛非倡议。其最初目标是在非洲撒哈拉南部的萨赫勒地区建立逾7700公里、宽15公里的植被带。目前,“非洲绿色长城”倡议已发展成为非洲联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旗舰计划,成员由最初的11个国家扩大至20多个国家和组织,范围涵盖了撒哈拉地区,核心区域面积达7.8亿公顷,涉及2.32亿人口。

非洲技术人员在中国新疆考察,向中方科技人员了解可降解防沙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2017年9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受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希望能将中国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治理模式,以更“本土化”的方式落实在“非洲绿色长城”倡议中。

“中国方案”在对接“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时,充分考虑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且经过适应性评估与当地技术融合。针对“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技术瓶颈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能力建设、信息共享、项目示范为合作载体,推进“中国方案”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非洲绿色长城”建设能力和综合效益,助力非洲提升应对土地退化、荒漠化、干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贫困和粮食危机的能力。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缘的一片沙漠中蚂蚁森林。视觉中国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方案”在助力“非洲绿色长城”中的表现如何?

雷加强:首先是在研究方面阐明了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揭示了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动态过程与发生趋势,圈定了土地退化、植被受损、风沙危害的敏感区域和重点治理区域。立足于整个非洲、萨赫勒地区、典型国家及非洲绿色长城重点生态工程等不同尺度,以图集方式全面展示了非洲绿色长城区荒漠化现状,发展、趋势评估、驱动环境及系列防沙示范区,初步完成了非洲绿色长城荒漠化图集。

来自非洲的科技人员在中国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考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研发方面,形成了毛里塔尼亚首都防沙治沙关键技术,包括高抗逆性灌草种选育技术、多尺度固沙网格组合技术、滴灌植被建设技术等,提出了毛里塔尼亚首都圈防护体系建设的“两区三带”规划方案。重点开展灌木和草本植物种选育工作,为当地引种了10种优良荒漠植物,突破了当地植物局限性。同时,采用“缩小大方格、降低风蚀量、提高成活率”的流沙治理方案,突破了当地技术瓶颈,改善了其原有防沙体系未发挥效能的问题。另外,实施的滴灌植被建设技术,节水效果显著,植物成活率超过90%,为发展生态产业奠定了前期基础。

中方科技人员在毛里塔尼亚协助“绿色长城”建设。图为检查气象站并提取数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还研发形成了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修复关键技术,构建了“清灌育草、封山轮牧、牧养结合、持续发展”的退化草场修复模式。针对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南部低海拔区的灌丛化过程,开展了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生计技术模式研究。与此同时,查明了东非高原不同海拔地区植物分布特征和主要植物种群。就此开展了砍除入侵灌木、建立围栏封育的修复试验,牧草产草量显著增加。以“因地制宜、因水选林、效益至上”为原则,形成了丘陵地区不同集水造林整地技术,植被特别是牧草恢复效果明显。

同时,我们集成了适应于当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即沙漠城市流沙治理模式、沙漠公路沙害治理模式、丘陵地集水造林模式、退化草地修复模式等。还建立了非洲绿色长城生态系统管理案例库,目前共收集到非洲绿色长城沿线14个国家案例53个,北非国家47个案例,中国案例8个。

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合影留念。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

加强科研培训和交流也是其中的一项工作。今年6月10日,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新疆库尔勒市举办。来自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科研人员参与研讨交流,分享最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成果与经验,并进行实地考察,来自非洲的同行对新疆开展的多项荒漠化防治工作有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

参与此次论坛的埃塞俄比亚灌溉与低地部国务部长恩德里亚斯·格塔说,“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在非洲已运行多年,埃塞俄比亚加入后受益良多,中国政府对这项计划的支持,正使大量土地重新变得宜居,“修复好退化的土地,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受访者简介:

雷加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中国干旱区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联盟荒漠化防治专题联盟主任、“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建设技术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主任、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主要从事风沙环境与防沙治沙研究。负责完成国家级、中国科学院及新疆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10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治沙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