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上海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年内每个街镇将至少建设或试点一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

2023-08-28 10:39

前不久的一个上午,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来了三个年轻人——

“90后”小吴,5年时间里做过9份全职、2份兼职,目前在家灵活就业;

“95后”阳阳,毕业后换过两次工作,上一份工作结束于去年底,已失业半年多;

“00后”周萌,今年本科毕业,即将入职区少年宫当音乐老师。

他们处境不同,诉求也不一样,但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工作站寻求帮助。在招聘求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区里的就业服务工作站何以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其答案,正是上海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的原因。

就业服务不仅仅是推荐工作

“没关系,反正你家里条件好,不用急着工作。”这半年里,阳阳每次和朋友聊起找工作的话题,都会获得一些善意的劝慰。但这些话反而让他更焦虑了。

与他保持联系的嘉兴路街道就业援助员王颖英很理解这种焦虑。“不管家境怎么样,人要有正常的工作社交,才能与社会建立起更深的联系。”

不过,工作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压力。阳阳上一份工作与计算机相关,但他只在本科期间学过一年软件开发,技术并不过硬。去年底他又和领导产生了一些矛盾,一气之下就辞职了。恰逢新冠第一轮感染高峰,工作不好找,一拖便拖到了现在。

“阳阳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不会一上来就推荐岗位。”王颖英分析,阳阳求职受挫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职场心态不成熟、职业能力待提高等,这就要求就业援助员先帮他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再介绍工作。王颖英告诉他,面对批评感到沮丧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沉湎于自我否定或者对抗情绪,而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积极调整行动,改变不利处境。

“这些话他能听进去吗?”阳阳走后,记者忍不住问。王颖英笑了:“这么多年形成的观念,哪有这么容易发生转变?”在她看来,就业援助员的作用,并不在于左右援助对象的想法,而是在理解他们的前提下适当给出建议和引导,“他们只有到现实中去感觉、去摸索,再回头想想我们的话,才有可能自发地做出改变”。

与阳阳倾向于“外归因”不同,小吴则更多把求职坎坷归因为自己的问题。“我过去的9份全职、2份兼职全都失败,原因很简单,我能力不行。”王颖英耐心开导她,有些行业本身就不景气,被裁员不是她的错。渐渐地,小吴重拾了一部分信心,在家接单赚钱的同时也留意起新的工作机会。

世纪之交,上海公共就业服务刚刚起步,时代在进步,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王颖英说,如果单纯把就业服务定义为推荐工作,那是走不远的,必须对症下药、一人一策,让求职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充分做好踏上职场的准备,才能真正帮到那些陷入困境的人。

“一定要趁早做职业启蒙”

已经拿到录取通知的周萌,那天是特地过来办理劳动手册的。

相比不少现在还没找到工作的同龄人,周萌的求职过程要顺利得多:她从大学开始参加少年宫的志愿服务活动,早早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今年毕业前就被留用了。为了这个录取通知,她甚至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读完研究生,这么理想的工作还会等着我吗?”周萌认为,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及时抓住眼前确定的机会,在工作中继续提升专业能力。 

早在高中刚毕业时,周萌就参加了嘉兴路街道组织的职业规划课,通过职业性格测试等工具,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树立起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的目标,最终顺利踏上职场。“多亏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给我的勇气。”

“一定要趁早做职业启蒙。”王颖英说,近年来,街道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初高中生及其家人开设职业规划课,一系列课程受到周边居民欢迎。

除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也是就业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对就业援助员来说,坐在办公室里等人上门求助是不现实的,毕竟许多人连家门都不愿意出。“山不过来我过去”,只有主动上前,才有进一步突破的希望。

欧阳路街道就业援助员王中美的微信好友里就有几百号服务对象,这些都是她一个个排摸后联系上的。“你不想来我们站点没关系,先加个微信好吗?”“小区里的招聘会不来看看吗?”“线下活动来不了,也可以看看我们线上的直播哦。”她说,做就业帮扶要有恒心,有时候不仅要做服务对象的工作,还要深入他们的家庭寻找症结。

“就业困难的孩子,可能是自己主意特别大、谁的话都不听,也可能是极端依赖家长。”王中美感慨,一名长期失业青年的父母就“要求”王中美必须给儿子介绍一个国企的岗位,“民企我们肯定不会去的”。这种时候,就业援助员只能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家长和孩子都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才能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调整求职预期。后来,那位长期失业青年去了一家民企工作,凭借努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在社区建立起宝贵的信任感

有人不解:现在招聘求职资讯这么发达,就业工作还有必要拓展到家门口吗?一个个在就业援助员帮助下挣脱失业泥潭的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00后”小李是欧阳路街道就业援助员沈莉丽看着长大的孩子。两年前,她从上海一所高职学校的会展专业毕业,没想到原本已经谈妥的公司却临时毁约。“毕业即失业”,她对何去何从充满了迷茫。沈莉丽有时在小区里遇到小李爸爸,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开始叹气。她在微信上给小李推送岗位,也都石沉大海、毫无回应。后来,在家人和社区的关心鼓励下,小李调整身心状态,主动来到了就业服务工作站。沈莉丽有针对性地指导她修改简历,更精准地筛选岗位信息。去年初,终于帮助小李找到了一家心仪的企业并成功上岗。

依托社区而搭建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有着扎根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比如嘉兴路街道的10余名就业援助员对接辖区内29个居委会,他们对相应小区居民的就业情况了如指掌,有的甚至成了失业人员全家的老朋友——同一名就业援助员既给妈妈介绍工作,又给儿子推荐岗位。在近距离的朝夕相处间,一种宝贵的信任感被建立起来。

“一个人与外界建立信任是很难的。”王颖英说,从小吴、阳阳到周萌,没有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就愿意对她敞开心扉。但通过社区的纽带,人与人的关系被拉近了。困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待业者们发现,原来除了网上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招聘信息,自己身边也有纾解就业难的渠道,后者是公益的、专业的、可靠的。

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行”的小吴,参加了虹口区“求职陪跑计划”,王颖英等就业援助员陪着她一起上课;欧阳路街道举办的一场线下招聘会上,34岁的长期失业青年小钱在就业援助员的陪伴下前来应聘;徐女士生完二胎想要重返职场,却发现困难重重,就业援助员为她定向寻找合适岗位……王颖英说,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这样一种陪伴,告诉人们“我在这里,你有困难,就来找我”。

根据“15分钟就业服务圈”规划,到今年年底,上海每个街镇将至少建设或试点1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未来的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将实现6项基本功能,包括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及创业指导服务。嘉兴路街道、欧阳路街道等已经建成的社区就业服务站点也将迎来功能升级,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这些步行可达的就业服务站点,将在城市里亮起一盏盏灯,为彷徨的失业者、待业者们指引前行方向。(记者 周程祎)


前不久的一个上午,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来了三个年轻人——

“90后”小吴,5年时间里做过9份全职、2份兼职,目前在家灵活就业;

“95后”阳阳,毕业后换过两次工作,上一份工作结束于去年底,已失业半年多;

“00后”周萌,今年本科毕业,即将入职区少年宫当音乐老师。

他们处境不同,诉求也不一样,但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工作站寻求帮助。在招聘求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区里的就业服务工作站何以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其答案,正是上海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的原因。

就业服务不仅仅是推荐工作

“没关系,反正你家里条件好,不用急着工作。”这半年里,阳阳每次和朋友聊起找工作的话题,都会获得一些善意的劝慰。但这些话反而让他更焦虑了。

与他保持联系的嘉兴路街道就业援助员王颖英很理解这种焦虑。“不管家境怎么样,人要有正常的工作社交,才能与社会建立起更深的联系。”

不过,工作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压力。阳阳上一份工作与计算机相关,但他只在本科期间学过一年软件开发,技术并不过硬。去年底他又和领导产生了一些矛盾,一气之下就辞职了。恰逢新冠第一轮感染高峰,工作不好找,一拖便拖到了现在。

“阳阳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不会一上来就推荐岗位。”王颖英分析,阳阳求职受挫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职场心态不成熟、职业能力待提高等,这就要求就业援助员先帮他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再介绍工作。王颖英告诉他,面对批评感到沮丧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沉湎于自我否定或者对抗情绪,而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积极调整行动,改变不利处境。

“这些话他能听进去吗?”阳阳走后,记者忍不住问。王颖英笑了:“这么多年形成的观念,哪有这么容易发生转变?”在她看来,就业援助员的作用,并不在于左右援助对象的想法,而是在理解他们的前提下适当给出建议和引导,“他们只有到现实中去感觉、去摸索,再回头想想我们的话,才有可能自发地做出改变”。

与阳阳倾向于“外归因”不同,小吴则更多把求职坎坷归因为自己的问题。“我过去的9份全职、2份兼职全都失败,原因很简单,我能力不行。”王颖英耐心开导她,有些行业本身就不景气,被裁员不是她的错。渐渐地,小吴重拾了一部分信心,在家接单赚钱的同时也留意起新的工作机会。

世纪之交,上海公共就业服务刚刚起步,时代在进步,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王颖英说,如果单纯把就业服务定义为推荐工作,那是走不远的,必须对症下药、一人一策,让求职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充分做好踏上职场的准备,才能真正帮到那些陷入困境的人。

“一定要趁早做职业启蒙”

已经拿到录取通知的周萌,那天是特地过来办理劳动手册的。

相比不少现在还没找到工作的同龄人,周萌的求职过程要顺利得多:她从大学开始参加少年宫的志愿服务活动,早早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今年毕业前就被留用了。为了这个录取通知,她甚至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读完研究生,这么理想的工作还会等着我吗?”周萌认为,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及时抓住眼前确定的机会,在工作中继续提升专业能力。 

早在高中刚毕业时,周萌就参加了嘉兴路街道组织的职业规划课,通过职业性格测试等工具,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树立起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的目标,最终顺利踏上职场。“多亏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给我的勇气。”

“一定要趁早做职业启蒙。”王颖英说,近年来,街道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初高中生及其家人开设职业规划课,一系列课程受到周边居民欢迎。

除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也是就业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对就业援助员来说,坐在办公室里等人上门求助是不现实的,毕竟许多人连家门都不愿意出。“山不过来我过去”,只有主动上前,才有进一步突破的希望。

欧阳路街道就业援助员王中美的微信好友里就有几百号服务对象,这些都是她一个个排摸后联系上的。“你不想来我们站点没关系,先加个微信好吗?”“小区里的招聘会不来看看吗?”“线下活动来不了,也可以看看我们线上的直播哦。”她说,做就业帮扶要有恒心,有时候不仅要做服务对象的工作,还要深入他们的家庭寻找症结。

“就业困难的孩子,可能是自己主意特别大、谁的话都不听,也可能是极端依赖家长。”王中美感慨,一名长期失业青年的父母就“要求”王中美必须给儿子介绍一个国企的岗位,“民企我们肯定不会去的”。这种时候,就业援助员只能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家长和孩子都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才能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调整求职预期。后来,那位长期失业青年去了一家民企工作,凭借努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在社区建立起宝贵的信任感

有人不解:现在招聘求职资讯这么发达,就业工作还有必要拓展到家门口吗?一个个在就业援助员帮助下挣脱失业泥潭的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00后”小李是欧阳路街道就业援助员沈莉丽看着长大的孩子。两年前,她从上海一所高职学校的会展专业毕业,没想到原本已经谈妥的公司却临时毁约。“毕业即失业”,她对何去何从充满了迷茫。沈莉丽有时在小区里遇到小李爸爸,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开始叹气。她在微信上给小李推送岗位,也都石沉大海、毫无回应。后来,在家人和社区的关心鼓励下,小李调整身心状态,主动来到了就业服务工作站。沈莉丽有针对性地指导她修改简历,更精准地筛选岗位信息。去年初,终于帮助小李找到了一家心仪的企业并成功上岗。

依托社区而搭建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有着扎根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比如嘉兴路街道的10余名就业援助员对接辖区内29个居委会,他们对相应小区居民的就业情况了如指掌,有的甚至成了失业人员全家的老朋友——同一名就业援助员既给妈妈介绍工作,又给儿子推荐岗位。在近距离的朝夕相处间,一种宝贵的信任感被建立起来。

“一个人与外界建立信任是很难的。”王颖英说,从小吴、阳阳到周萌,没有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就愿意对她敞开心扉。但通过社区的纽带,人与人的关系被拉近了。困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待业者们发现,原来除了网上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招聘信息,自己身边也有纾解就业难的渠道,后者是公益的、专业的、可靠的。

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行”的小吴,参加了虹口区“求职陪跑计划”,王颖英等就业援助员陪着她一起上课;欧阳路街道举办的一场线下招聘会上,34岁的长期失业青年小钱在就业援助员的陪伴下前来应聘;徐女士生完二胎想要重返职场,却发现困难重重,就业援助员为她定向寻找合适岗位……王颖英说,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这样一种陪伴,告诉人们“我在这里,你有困难,就来找我”。

根据“15分钟就业服务圈”规划,到今年年底,上海每个街镇将至少建设或试点1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未来的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将实现6项基本功能,包括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筹集、就业供需匹配、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帮扶及创业指导服务。嘉兴路街道、欧阳路街道等已经建成的社区就业服务站点也将迎来功能升级,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这些步行可达的就业服务站点,将在城市里亮起一盏盏灯,为彷徨的失业者、待业者们指引前行方向。(记者 周程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