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让乡愁有“乡”可寻

2023-04-23 16:20

这是2019年4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让乡愁有“乡”可寻

新华社记者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我国在探索传统村落长效保护利用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这些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如何?破解发展困境有哪些积极探索?新华社记者分赴多地采访调研,一探究竟。

保护与发展,“活化利用”护住乡土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

溪水环绕,枫杨成林,青砖黛瓦,曲径通幽。走过古朴的木桥,来到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黄山市西溪南村。

近日,一场名为“徽州之翼:从比邻之翼到鸟鸣时节”的公益沙龙在村里的“溪边文苑”举行。

明亮的板材、轻快的装饰……沙龙沉浸在温暖轻松的氛围中。“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祠堂,改造时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和文化特色,引入了现代生活美学元素,使建筑原本凝重的风格变得明快。”“溪边文苑”负责人黎婷婷说。

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西溪南村,是传统村落在“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已有15幢废弃的老屋和闲置的建筑经过专业团队的设计和本地匠人的修缮,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承办研学、团建、创意等活动,并构建钓雪园、土人学社等40处业态。

视野转向祖国西北,火焰山脚下峡谷腹地,记者走进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目之所及,生土结构的传统民居保留着古朴的韵味,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居住条件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同步得到改善。

“对大部分传统村落而言,保护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和人们对自由审美的需求,添加到传统村落中。‘活化利用’传统民居、古建筑,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立足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说。

“活化保护利用”点多面广的传统村落古建筑和民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产权如何认定?这两大困扰传统村落保护的难题,在各地探索和实践中正逐步找到化解途径。

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之一、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安徽黄山市,在全国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探索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福建省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探索上网租养古厝、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山西省,由村集体统一收回产权,再采用租赁等方式开展资金筹措,实施保护利用……

有了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途径,一些原本老旧破损、群众无力修复的古民居有了保护和利用的新机会。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分六批将8000多个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这些年的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的趋势得到遏制。”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这是2019年4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让乡愁有“乡”可寻

新华社记者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我国在探索传统村落长效保护利用机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这些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如何?破解发展困境有哪些积极探索?新华社记者分赴多地采访调研,一探究竟。

保护与发展,“活化利用”护住乡土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

溪水环绕,枫杨成林,青砖黛瓦,曲径通幽。走过古朴的木桥,来到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黄山市西溪南村。

近日,一场名为“徽州之翼:从比邻之翼到鸟鸣时节”的公益沙龙在村里的“溪边文苑”举行。

明亮的板材、轻快的装饰……沙龙沉浸在温暖轻松的氛围中。“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祠堂,改造时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和文化特色,引入了现代生活美学元素,使建筑原本凝重的风格变得明快。”“溪边文苑”负责人黎婷婷说。

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西溪南村,是传统村落在“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已有15幢废弃的老屋和闲置的建筑经过专业团队的设计和本地匠人的修缮,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承办研学、团建、创意等活动,并构建钓雪园、土人学社等40处业态。

视野转向祖国西北,火焰山脚下峡谷腹地,记者走进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目之所及,生土结构的传统民居保留着古朴的韵味,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居住条件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同步得到改善。

“对大部分传统村落而言,保护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把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和人们对自由审美的需求,添加到传统村落中。‘活化利用’传统民居、古建筑,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立足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说。

“活化保护利用”点多面广的传统村落古建筑和民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产权如何认定?这两大困扰传统村落保护的难题,在各地探索和实践中正逐步找到化解途径。

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之一、拥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安徽黄山市,在全国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探索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福建省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探索上网租养古厝、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山西省,由村集体统一收回产权,再采用租赁等方式开展资金筹措,实施保护利用……

有了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途径,一些原本老旧破损、群众无力修复的古民居有了保护和利用的新机会。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分六批将8000多个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这些年的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的趋势得到遏制。”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