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千年古都又现靓丽名片

2023-04-06 15:09

◆ 201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时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大自主权。

◆ 北京市举全市之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度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锚定高端产业推动创新协同,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宜居城市,焕活运河文化留下城市记忆。

◆ 随工作单位迁入通州的4年来,白杨感受最深的是便利——新办公区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仅一路之隔;到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委等单位步行十来分钟。

◆ 2016年起,北京市用于市级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4.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800张。

◆ 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发展的六大产业。

◆ 每年3至4月,白鲢、鳙鱼等万余尾鱼苗活蹦乱跳倾入北运河中栖息繁衍。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河道里建起“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沉水植被系统、鱼螺贝类等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涂铭 张骁 夏子麟

天安门向东30余公里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国内在建最大、最长的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日夜掘进。东六环9.2公里路段入地后,潞苑二街等地上“断头路”及规划路将陆续打通,为城市发展留出空间、续足后劲儿。

向东望远,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间,一座大桥在京冀两地同步开工,即将横跨潮白河两岸实现“握手”。预计大桥2024年通车后,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车程将缩短半小时。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01:54

视频:北京城市副中心 企业发展“强磁场”

201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时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制定总纲领、擘画总蓝图。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大自主权。

北京市举全市之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度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锚定高端产业推动创新协同,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宜居城市,焕活运河文化留下城市记忆。北京市通州区加速崛起为一座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的“未来之城”。

自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3年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连续4年建安投资稳居全市第一,城市发展从“打基础、补短板,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迈进。

北京市通州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2022年6月26日摄)刘宇摄/本刊

深度承接 功能疏解

从通州区潞源街道朗清园职工周转房出发,北京市财政局预算处干部白杨,乘坐专203路公交车,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到达行政办公区。

随工作单位迁入通州的4年来,白杨感受最深的是便利——新办公区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仅一路之隔;到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委等单位步行十来分钟。沟通、协作更加方便。

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是擘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要义,也是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初衷。协同发展9年来,观察这座“未来之城”的发展成效,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是一扇窗。

以副辅主,主副共兴。2019年1月,北京市委和市政府、人大、政协,相关的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约1.2万名公务员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市级机关迁往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历史选择,释放出北京市坚决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鲜明信号。

一组数据展现出人口承接的阶段性成效——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约184万人,比10年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65万余人。其中2016年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确立以来,通州区常住人口增加了45万余人。65万的增量中,有37万人来自中心城区和其他区,其中71.2%是就业人口。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已经实现外檐亮相。北京市将于2023年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这将吸引带动更多人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就业创业,更好形成‘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之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

产业疏解,人聚业兴。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项目机遇一个接一个。落户这里的北京未来设计院副院长郭少山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不只是城市面貌,更在于发展理念和管理机制,“这才是孕育发展新机遇的关键。”

2022年12月,郭少山所在的北京建院新总部在通州开建,首批从北京中心城区搬迁到副中心办公的北投集团、首旅集团等6家北京市属一级企业新总部全面开工。

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大企业整体搬迁入驻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根据《意见》,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疏解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允许其新建或购买办公场所;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发改局副处长李夏琳说,这一政策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大发展自主权,对企业落户很有吸引力。

“如今,从北京中心城区搬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胡九龙告诉记者,通州区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经由2015年的2.8:41.1:56.1优化为2021年的1.1:37.2:61.7。

服务承接,互联共享。“以前看病,远点奔协和,近点奔潞河,一次要一整天。”这几年,家住河北燕郊的王桂英看病不用总往城里跑了。随着北京三甲医疗资源陆续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新医院大多是新院区,由北京市内专家坐诊。“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这是最大的获得感。”王桂英说。

通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姚伟龙介绍,2016年起,北京市用于市级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4.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800张。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截至2023年1月底,已有39家北京医疗机构与北三县开展技术帮扶、远程诊疗、专家坐诊等合作,北京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对口支持三河市的燕达医院成为三甲综合医院,北三县2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京津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施工现场(2022年11月4日摄) 彭子洋摄/ 本刊

锚定高端 创新协同

2022年9月,北京绿色交易所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该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告诉记者,按照《意见》,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北京绿色交易所有了新使命——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在绿色金融体制升级方面,通州区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国斌告诉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林业碳汇试点区,在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发展绿色建筑、京津冀区域协作、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产业服务、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六方面率先探路。

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发展的六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聚成势,催动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同比增长2.8%,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地方级贡献三项重要指标占比均超过10%,为历年首次。

聚焦新赛道,拓展新领域。2022年5月,北京市金融局、市“一部两局”联合发布“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2.0版措施,系统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

通州区制定实施方案,对持牌金融机构、优质财富管理机构、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6000万元区级开办费资金支持,三年内给予最高3000万元租、购及自建房资金支持等。

如今,以千年燃灯佛舍利塔为背景,规划面积20.38平方公里的运河商务区初露峥嵘。聚焦高端商务服务业,运河商务区重点培育发展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已形成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制定“服务包”,引得“凤凰”来。2021年,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企业,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落户运河商务区。“企业在申请进京落户指标、职工工作居住证申办、健康服务、出入境服务等方面都获得了便利。”企业副总裁傅强说。

运河商务区致力于扮演好“企业服务管家”,制定《完善企业“服务包”制度精准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高效满足企业诉求。2022年,运河商务区共走访“服务包”企业167家次,解决企业政策兑现、人才引进、政企对接、业务合作等186件诉求,解决率达100%。

持续赋权,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第三批次市级赋权184项,累计承接市级赋权达到308项。

“市级赋权加速了副中心政策吸引力的全面释放,更好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胡九龙说,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考评排名已进入全市第一梯队,企业满意度居全市第一。

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已有19672家,注册资本金达4560亿元。其中有48家总部企业、289家金融企业、124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家上市企业……数据表明,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政策扶持,正在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辐射北三县,协同更紧密。2022年,福泰新能(北京)汽车公司总经理吴峰决定把第一座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布局在北三县。基地投产后,可年产纯电动商务车5000辆。

通州与北三县两地,一衣带水,声息相通。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为推动通州和北三县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北京适宜产业加快向北三县布局,互联互通的交通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生态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序推进,有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

据统计,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北三县围绕重点产业延伸布局,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

市民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京杭大运河上进行赛艇比赛(2022年9月18日摄) 彭子洋摄/本刊

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

每到周末,通州市民王志国常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休闲锻炼。在健身步道上走一圈,他的手机就会显示出别致的星形运动轨迹。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化空间格局中的“一心”。这里曾坐落着北京东方化工厂、散乱污企业和村庄。如今,经过重新规划、生态修复,这片工业遗址变身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网红公园、城市森林,面积达11.2平方公里。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幅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公园管理水平,“两带、一环、一心”的绿化空间格局初见雏形,“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逐渐绘就。

2022年,通州区PM2.5年度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各项污染物浓度达到观测以来最优水平。

留白增绿,建设森林城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厚植生态底色的缩影。通过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北京城市副中心有效弥补了首都东南部地区生态短板。

五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造林20余万亩。建成东郊森林公园、台湖公园等万亩以上森林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32处,建成北运河绿道、运潮减河绿道等375公里。

2022年11月,通州区在北京平原地区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局长胡克诚介绍,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形成1万亩以上的森林组团10个、1000亩以上森林组团50余个,继续铺展千年之城绿色画卷。

水城共融,建设生态城市。3月19日,游船在通州区大运河漕运码头拉响汽笛,乘船行驶在运河碧波上,旖旎春光令人愉悦。

曾经,北京城区约90%的排水都汇入北运河北京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来,治污、补水、植绿,水务部门打出运河治理“组合拳”:清除流域内违建和污染,在排污口处增设拦污索减少污染物入河……上游来水、雨水、再生水、生态补水让运河流动起来。

北运河北京段也是一条生态走廊。每年3至4月,白鲢、鳙鱼等万余尾鱼苗活蹦乱跳倾入北运河中栖息繁衍。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河道里建起“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沉水植被系统、鱼螺贝类等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为主脉,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着重打造岸绿景美的滨水岸线。通过岸线清理整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让水岸线既是防汛抗洪的重要防线,又承载了生活、生态、景观功能。

协同共护,建设生态绿洲。暮春时节,潮白河碧波荡漾,几只白鹭在水面上追逐嬉戏。2021年5月29日,断流22年的潮白河实现北京境内全年全线通水,通水总河长达173公里,地下水位大幅回升,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潮白河是北三县与通州区的界河,一河两岸,人缘相亲。如今,通州区与北三县已签订协议加强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流域水环境修复、土壤污染治理、垃圾处置、水资源利用五方面统一管控。

从一抹绿到一片林,一条连通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廊道逐步成型。一边是通州区在东部建设生态绿带,与原有平原造林相连接。另一边是北三县在与通州交界处大面积增绿,随着一批公园落成、草木补植工作完成,每年秋天吸引不少通州居民驱车前来赏林观叶。

运河之美 古今同辉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开船喽!”在位于大运河京冀交界处的杨洼船闸,一曲“运河号子”再现古代运河漕运景象。

随着来自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的船只相向驶过杨洼船闸,大运河于2022年6月实现京冀通航,北运河游船南来北往,千年运河再焕生机。

通州历史上因运河漕运而盛极一时。近年来,通州区精心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大运河文化,合理利用大运河资源,让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独特文化风景线。

古为今用,焕活千年运河文化。2022年9月26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国潮文化集市如期开市。

以燃灯塔和周边古建筑群为背景,非遗文化市集、汉服打卡、游艺互动精彩纷呈,得到活化利用的运河文化成为时尚潮流,彰显古今和谐共融的历史文化魅力。

在保护的基础上,运河拥有了“活化”的底气。2018年起,通州区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景区整合燃灯塔、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景点,串联张家湾古镇等大运河文化资源,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更加彰显。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京东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展景区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北京市通州区副区长杨磊介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一环线、五片区”精彩亮相,千荷泻露桥正式通行,七孔桥和大光楼周边向社会开放,“三庙一塔”风貌整体提升,北运河非遗传习所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开放,景区创建进入冲刺决胜阶段。

修复古城,疏通历史文脉肌理。沿着通州张采路一路行至萧太后河,再向东前行,来到通运桥及张家湾城墙遗址。通运桥石桥桥面上的车痕,是大运河商业繁旺的写照。

为还原漕运盛景,工作人员煞费苦心。“为了修复好桥南侧的老石,我们在全国遍访旧石市场寻找石材,对桥两侧的石狮清灰保养,以最小干预求最好效果。”修缮项目负责人吕欣说。

通州拥有路县故城、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通过整体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文旅资源。目前,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已全部落户张家湾古镇,一批利用老旧厂房改造的会展设施将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不仅事关一地的时与势,更饱含人民的期待、协同的使命、国家的厚望、历史的重任。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表示,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紧抓高质量这条主线,在生态、民生保障、文旅、运河商务区、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蓄力再发,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阔步迈上新征程,一茬接着一茬干。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蓝图变为实景。

刊于《瞭望》2023年第14期

◆ 201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时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大自主权。

◆ 北京市举全市之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度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锚定高端产业推动创新协同,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宜居城市,焕活运河文化留下城市记忆。

◆ 随工作单位迁入通州的4年来,白杨感受最深的是便利——新办公区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仅一路之隔;到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委等单位步行十来分钟。

◆ 2016年起,北京市用于市级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4.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800张。

◆ 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发展的六大产业。

◆ 每年3至4月,白鲢、鳙鱼等万余尾鱼苗活蹦乱跳倾入北运河中栖息繁衍。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河道里建起“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沉水植被系统、鱼螺贝类等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涂铭 张骁 夏子麟

天安门向东30余公里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国内在建最大、最长的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日夜掘进。东六环9.2公里路段入地后,潞苑二街等地上“断头路”及规划路将陆续打通,为城市发展留出空间、续足后劲儿。

向东望远,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间,一座大桥在京冀两地同步开工,即将横跨潮白河两岸实现“握手”。预计大桥2024年通车后,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车程将缩短半小时。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01:54

视频:北京城市副中心 企业发展“强磁场”

201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时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制定总纲领、擘画总蓝图。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大自主权。

北京市举全市之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度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锚定高端产业推动创新协同,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宜居城市,焕活运河文化留下城市记忆。北京市通州区加速崛起为一座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的“未来之城”。

自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3年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连续4年建安投资稳居全市第一,城市发展从“打基础、补短板,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迈进。

北京市通州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2022年6月26日摄)刘宇摄/本刊

深度承接 功能疏解

从通州区潞源街道朗清园职工周转房出发,北京市财政局预算处干部白杨,乘坐专203路公交车,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到达行政办公区。

随工作单位迁入通州的4年来,白杨感受最深的是便利——新办公区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仅一路之隔;到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委等单位步行十来分钟。沟通、协作更加方便。

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是擘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要义,也是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初衷。协同发展9年来,观察这座“未来之城”的发展成效,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是一扇窗。

以副辅主,主副共兴。2019年1月,北京市委和市政府、人大、政协,相关的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约1.2万名公务员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市级机关迁往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历史选择,释放出北京市坚决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鲜明信号。

一组数据展现出人口承接的阶段性成效——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约184万人,比10年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65万余人。其中2016年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确立以来,通州区常住人口增加了45万余人。65万的增量中,有37万人来自中心城区和其他区,其中71.2%是就业人口。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已经实现外檐亮相。北京市将于2023年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这将吸引带动更多人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就业创业,更好形成‘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之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

产业疏解,人聚业兴。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项目机遇一个接一个。落户这里的北京未来设计院副院长郭少山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不只是城市面貌,更在于发展理念和管理机制,“这才是孕育发展新机遇的关键。”

2022年12月,郭少山所在的北京建院新总部在通州开建,首批从北京中心城区搬迁到副中心办公的北投集团、首旅集团等6家北京市属一级企业新总部全面开工。

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大企业整体搬迁入驻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根据《意见》,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疏解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允许其新建或购买办公场所;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发改局副处长李夏琳说,这一政策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大发展自主权,对企业落户很有吸引力。

“如今,从北京中心城区搬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胡九龙告诉记者,通州区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经由2015年的2.8:41.1:56.1优化为2021年的1.1:37.2:61.7。

服务承接,互联共享。“以前看病,远点奔协和,近点奔潞河,一次要一整天。”这几年,家住河北燕郊的王桂英看病不用总往城里跑了。随着北京三甲医疗资源陆续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新医院大多是新院区,由北京市内专家坐诊。“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这是最大的获得感。”王桂英说。

通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姚伟龙介绍,2016年起,北京市用于市级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4.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800张。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截至2023年1月底,已有39家北京医疗机构与北三县开展技术帮扶、远程诊疗、专家坐诊等合作,北京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对口支持三河市的燕达医院成为三甲综合医院,北三县2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京津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施工现场(2022年11月4日摄) 彭子洋摄/ 本刊

锚定高端 创新协同

2022年9月,北京绿色交易所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该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告诉记者,按照《意见》,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北京绿色交易所有了新使命——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在绿色金融体制升级方面,通州区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国斌告诉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林业碳汇试点区,在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发展绿色建筑、京津冀区域协作、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产业服务、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六方面率先探路。

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发展的六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聚成势,催动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同比增长2.8%,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地方级贡献三项重要指标占比均超过10%,为历年首次。

聚焦新赛道,拓展新领域。2022年5月,北京市金融局、市“一部两局”联合发布“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2.0版措施,系统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

通州区制定实施方案,对持牌金融机构、优质财富管理机构、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6000万元区级开办费资金支持,三年内给予最高3000万元租、购及自建房资金支持等。

如今,以千年燃灯佛舍利塔为背景,规划面积20.38平方公里的运河商务区初露峥嵘。聚焦高端商务服务业,运河商务区重点培育发展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已形成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制定“服务包”,引得“凤凰”来。2021年,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企业,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落户运河商务区。“企业在申请进京落户指标、职工工作居住证申办、健康服务、出入境服务等方面都获得了便利。”企业副总裁傅强说。

运河商务区致力于扮演好“企业服务管家”,制定《完善企业“服务包”制度精准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高效满足企业诉求。2022年,运河商务区共走访“服务包”企业167家次,解决企业政策兑现、人才引进、政企对接、业务合作等186件诉求,解决率达100%。

持续赋权,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第三批次市级赋权184项,累计承接市级赋权达到308项。

“市级赋权加速了副中心政策吸引力的全面释放,更好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胡九龙说,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考评排名已进入全市第一梯队,企业满意度居全市第一。

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已有19672家,注册资本金达4560亿元。其中有48家总部企业、289家金融企业、124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家上市企业……数据表明,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政策扶持,正在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辐射北三县,协同更紧密。2022年,福泰新能(北京)汽车公司总经理吴峰决定把第一座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布局在北三县。基地投产后,可年产纯电动商务车5000辆。

通州与北三县两地,一衣带水,声息相通。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为推动通州和北三县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北京适宜产业加快向北三县布局,互联互通的交通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生态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序推进,有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

据统计,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北三县围绕重点产业延伸布局,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

市民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京杭大运河上进行赛艇比赛(2022年9月18日摄) 彭子洋摄/本刊

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

每到周末,通州市民王志国常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休闲锻炼。在健身步道上走一圈,他的手机就会显示出别致的星形运动轨迹。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化空间格局中的“一心”。这里曾坐落着北京东方化工厂、散乱污企业和村庄。如今,经过重新规划、生态修复,这片工业遗址变身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网红公园、城市森林,面积达11.2平方公里。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幅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公园管理水平,“两带、一环、一心”的绿化空间格局初见雏形,“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逐渐绘就。

2022年,通州区PM2.5年度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各项污染物浓度达到观测以来最优水平。

留白增绿,建设森林城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厚植生态底色的缩影。通过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北京城市副中心有效弥补了首都东南部地区生态短板。

五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造林20余万亩。建成东郊森林公园、台湖公园等万亩以上森林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32处,建成北运河绿道、运潮减河绿道等375公里。

2022年11月,通州区在北京平原地区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局长胡克诚介绍,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形成1万亩以上的森林组团10个、1000亩以上森林组团50余个,继续铺展千年之城绿色画卷。

水城共融,建设生态城市。3月19日,游船在通州区大运河漕运码头拉响汽笛,乘船行驶在运河碧波上,旖旎春光令人愉悦。

曾经,北京城区约90%的排水都汇入北运河北京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来,治污、补水、植绿,水务部门打出运河治理“组合拳”:清除流域内违建和污染,在排污口处增设拦污索减少污染物入河……上游来水、雨水、再生水、生态补水让运河流动起来。

北运河北京段也是一条生态走廊。每年3至4月,白鲢、鳙鱼等万余尾鱼苗活蹦乱跳倾入北运河中栖息繁衍。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河道里建起“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沉水植被系统、鱼螺贝类等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为主脉,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着重打造岸绿景美的滨水岸线。通过岸线清理整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让水岸线既是防汛抗洪的重要防线,又承载了生活、生态、景观功能。

协同共护,建设生态绿洲。暮春时节,潮白河碧波荡漾,几只白鹭在水面上追逐嬉戏。2021年5月29日,断流22年的潮白河实现北京境内全年全线通水,通水总河长达173公里,地下水位大幅回升,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潮白河是北三县与通州区的界河,一河两岸,人缘相亲。如今,通州区与北三县已签订协议加强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流域水环境修复、土壤污染治理、垃圾处置、水资源利用五方面统一管控。

从一抹绿到一片林,一条连通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廊道逐步成型。一边是通州区在东部建设生态绿带,与原有平原造林相连接。另一边是北三县在与通州交界处大面积增绿,随着一批公园落成、草木补植工作完成,每年秋天吸引不少通州居民驱车前来赏林观叶。

运河之美 古今同辉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开船喽!”在位于大运河京冀交界处的杨洼船闸,一曲“运河号子”再现古代运河漕运景象。

随着来自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的船只相向驶过杨洼船闸,大运河于2022年6月实现京冀通航,北运河游船南来北往,千年运河再焕生机。

通州历史上因运河漕运而盛极一时。近年来,通州区精心保护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大运河文化,合理利用大运河资源,让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独特文化风景线。

古为今用,焕活千年运河文化。2022年9月26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国潮文化集市如期开市。

以燃灯塔和周边古建筑群为背景,非遗文化市集、汉服打卡、游艺互动精彩纷呈,得到活化利用的运河文化成为时尚潮流,彰显古今和谐共融的历史文化魅力。

在保护的基础上,运河拥有了“活化”的底气。2018年起,通州区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景区整合燃灯塔、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景点,串联张家湾古镇等大运河文化资源,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更加彰显。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京东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展景区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北京市通州区副区长杨磊介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一环线、五片区”精彩亮相,千荷泻露桥正式通行,七孔桥和大光楼周边向社会开放,“三庙一塔”风貌整体提升,北运河非遗传习所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开放,景区创建进入冲刺决胜阶段。

修复古城,疏通历史文脉肌理。沿着通州张采路一路行至萧太后河,再向东前行,来到通运桥及张家湾城墙遗址。通运桥石桥桥面上的车痕,是大运河商业繁旺的写照。

为还原漕运盛景,工作人员煞费苦心。“为了修复好桥南侧的老石,我们在全国遍访旧石市场寻找石材,对桥两侧的石狮清灰保养,以最小干预求最好效果。”修缮项目负责人吕欣说。

通州拥有路县故城、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通过整体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文旅资源。目前,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已全部落户张家湾古镇,一批利用老旧厂房改造的会展设施将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不仅事关一地的时与势,更饱含人民的期待、协同的使命、国家的厚望、历史的重任。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表示,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紧抓高质量这条主线,在生态、民生保障、文旅、运河商务区、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蓄力再发,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阔步迈上新征程,一茬接着一茬干。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蓝图变为实景。

刊于《瞭望》2023年第14期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