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托举制造强国,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

2022-12-08 11:19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被置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位置。

作为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培养造就了众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进步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本版特刊登相关研究报告及专家文章。

工程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对工程师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研判。根据调研,当前应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创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看现状:规模可观,但仍难匹配制造强国需求

■工程师规模总量大,但占劳动力比重偏低。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截至2020年,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905万人,其中工程师为1765.30万人,规模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从占劳动力比重来看,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2.4%,比美国、欧盟分别低2.04%和5.03%。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尚有巨大潜力可挖掘。

■工程师规模与制造业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

■新增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可观,但占适龄人口比重偏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毕业生是工程师最重要的供给来源。2020年,我国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342.31万人,远超其他经济体,反映了我国潜在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优势。但从占适龄人口(25~34岁)比重来看,我国仅为1.58%,低于法国2.74%、韩国2.68%等水平。工程师潜在供给来源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

看趋势: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加大

■工程师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我国工程师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是高级工程师的岗位需求量远超过求职人数。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推动下,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师均呈现严重供不应求态势,初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出现较大涨幅。

■工程师未来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根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的目标,未来15年,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将从目前不到1%扩大到32%。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23年—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探原因:理工科就读意愿与从业意愿双下降

■青年就读理工类专业的意愿下降。理工科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比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专业的就读意愿。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稳中有升,然而,在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2000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在毕业生总数中比重高达67%,到2020年则降至不足40%。

青年就读理工科意愿下降是全球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原因大致为如下几点:首先,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习难度远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据显示,美国2017年高中毕业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下简称“STEM”)课程感兴趣的只有总人数的48.0%,入学时选择STEM专业的大学生,仅有不到40%拿到了专业学位。其次,理工科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导向。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STEM课程的兴趣随年龄增长明显减弱,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对激发学习兴趣普遍忽视。此外,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就业要求较高等因素,也导致理工类专业的报考意愿进一步下降。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的意愿下降。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只有约37%的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且有下降趋势。从薪酬看,理工科专业毕业生虽然平均工资较高,但薪资收入最高群体的比例低于文科专业。这说明,理工科专业学习成本较高而就业收入相对较低。此外,大量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就职于高收入垄断行业,加剧了人力资本的错配,导致工程师供给“后备军”不足。

寻对策:提高就业意愿,走人才自主培养路

■完善顶层设计,以产业政策带动工程师人才供给。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加大对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需求前景吸引更多人才。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习者个人成长意愿,为愿意学习STEM课程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与激励。启动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培养计划,将数学和科学启蒙系统纳入儿童日常教育之中,帮助儿童建立对于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基本经验,为进入学校后系统学习STEM专业知识奠定兴趣和认知基础。通过组织国家科学与工程竞赛、设置STEM奖学金项目等,提高青年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

■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意愿提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师是缩小理工类学生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提升就业意愿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造就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人才。一方面,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落实培养计划,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完善“珠峰计划”“新工科”建设等新一轮针对高等教育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拓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持续营造尊重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以切实手段增强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职业的意愿,如提高工程类岗位收入,消除高学历工程技术人才参评不同系列职称的待遇与福利差异;完善相关法律,对工程师需接受的考核和注册进行规定;充分发挥工程协会、科技协会、行业协会等机构作用,健全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能力标准,推动其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相得益彰的卓越工程师认证体系。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被置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位置。

作为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培养造就了众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进步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本版特刊登相关研究报告及专家文章。

工程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对工程师人才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研判。根据调研,当前应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创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看现状:规模可观,但仍难匹配制造强国需求

■工程师规模总量大,但占劳动力比重偏低。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截至2020年,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905万人,其中工程师为1765.30万人,规模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但从占劳动力比重来看,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2.4%,比美国、欧盟分别低2.04%和5.03%。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尚有巨大潜力可挖掘。

■工程师规模与制造业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

■新增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可观,但占适龄人口比重偏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毕业生是工程师最重要的供给来源。2020年,我国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342.31万人,远超其他经济体,反映了我国潜在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优势。但从占适龄人口(25~34岁)比重来看,我国仅为1.58%,低于法国2.74%、韩国2.68%等水平。工程师潜在供给来源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

看趋势: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加大

■工程师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我国工程师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是高级工程师的岗位需求量远超过求职人数。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推动下,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师均呈现严重供不应求态势,初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出现较大涨幅。

■工程师未来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测算,根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的目标,未来15年,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将从目前不到1%扩大到32%。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23年—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探原因:理工科就读意愿与从业意愿双下降

■青年就读理工类专业的意愿下降。理工科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比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专业的就读意愿。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稳中有升,然而,在毕业生总数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2000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在毕业生总数中比重高达67%,到2020年则降至不足40%。

青年就读理工科意愿下降是全球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原因大致为如下几点:首先,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习难度远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数据显示,美国2017年高中毕业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下简称“STEM”)课程感兴趣的只有总人数的48.0%,入学时选择STEM专业的大学生,仅有不到40%拿到了专业学位。其次,理工科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导向。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STEM课程的兴趣随年龄增长明显减弱,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对激发学习兴趣普遍忽视。此外,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就业要求较高等因素,也导致理工类专业的报考意愿进一步下降。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的意愿下降。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只有约37%的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相关职业,且有下降趋势。从薪酬看,理工科专业毕业生虽然平均工资较高,但薪资收入最高群体的比例低于文科专业。这说明,理工科专业学习成本较高而就业收入相对较低。此外,大量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就职于高收入垄断行业,加剧了人力资本的错配,导致工程师供给“后备军”不足。

寻对策:提高就业意愿,走人才自主培养路

■完善顶层设计,以产业政策带动工程师人才供给。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加大对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需求前景吸引更多人才。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习者个人成长意愿,为愿意学习STEM课程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与激励。启动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培养计划,将数学和科学启蒙系统纳入儿童日常教育之中,帮助儿童建立对于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基本经验,为进入学校后系统学习STEM专业知识奠定兴趣和认知基础。通过组织国家科学与工程竞赛、设置STEM奖学金项目等,提高青年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

■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意愿提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师是缩小理工类学生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提升就业意愿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造就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人才。一方面,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落实培养计划,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完善“珠峰计划”“新工科”建设等新一轮针对高等教育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拓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持续营造尊重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以切实手段增强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类职业的意愿,如提高工程类岗位收入,消除高学历工程技术人才参评不同系列职称的待遇与福利差异;完善相关法律,对工程师需接受的考核和注册进行规定;充分发挥工程协会、科技协会、行业协会等机构作用,健全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能力标准,推动其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相得益彰的卓越工程师认证体系。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