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国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估计与分析

2022-12-06 09:20

我国学生群体总人数近三亿,开展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必须摸清“家底”。有鉴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状,给学术界、教育界和政府决策造成了一定困惑。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教授课题组,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检索时间以2010年智能手机产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至2020年横垮十年。共检索1,0424篇研究文献,1135篇纳入检出率的元分析,被试总人数324,8179名(其中,小学生纳入101篇,被试人数28,9396名;初中生纳入222篇,被试人数71,1769名;高中生纳入252篇,被试人数91,3421名;大学生纳入560篇,被试人数133,3593名)。经过课题组近一年努力,现已初步获得相关研究结果。

一、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科学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内化问题(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与外化问题(自我伤害、自杀未遂),采用元分析方法纳入1043篇研究文献,囊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生290,5979名,详细比较了十年间我国大中小学生内外化问题检出率的共通点与差异,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总检出率为20.0%,外化问题总检出率为11.7%。同时,系统考察这十年间我国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大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其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与睡眠问题(均为22.2%)、自我伤害(20.1%)、焦虑(18.1%)、自杀意念(13.6%)和自杀未遂(3.3%)。

二、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抑郁(14.6%)、焦虑(12.3%)、攻击行为(4.1%)、退缩(3.8%)、违纪行为(3.7%)、躯体化(3.6%);(2)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27%)、抑郁(24%)、自我伤害(22%)、睡眠问题(17%)、自杀意念(17%)、自杀计划(7%)、自杀企图(未遂)(4%);(3)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2.9%);(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3.5%)、抑郁(20.8%;)、自我伤害(16.2%)、焦虑(13.7%)、自杀意念(10.8%)、躯体化(4.5%)、自杀未遂(2.7%)。总体而言,我国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已有“恶化”的前兆,处境堪忧。

三、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抑郁、焦虑、攻击行为、退缩、违纪行为和躯体化;其中前三项检出率偏高,后四项检出率较低,说明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接着是自杀意念和睡眠问题;上述问题随年代发展呈恶化趋势,其中焦虑和自杀意念尤为明显;检出率整体上随年级而增加,其中焦虑尤为明显;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中西部地区的初中生比东北和东部地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排在前四名依次是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上述诸问题较为严重;随后是自杀意念、躯体化、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未遂);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以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最为突出;近十年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东北和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西部和东部;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上述研究一致表明,十年来我国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并不理想,且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特别是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兴起可能是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社会转型是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文化潮流是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直接媒介,家庭和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缓和、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显然不行,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维、“综合治理”,开展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而言,重点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重点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是要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积极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针对高中生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提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决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紧紧抓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缰绳,多管齐下、多方协同,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总体而言,我国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本研究作为一家之言,可资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循证及其教育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预防和精准干预。未来应立足中国大地,心理健康研究重在“深耕细作”,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服务重在“追根溯源”,心理健康政策制定重在“与时俱进”。特别是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编制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俞国良,男,杭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2011)、博士生导师(1999)、心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原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30多项。在SCI、SSCI收录论文60多篇,《心理学报》《教育研究》《新华文摘》论文50多篇、CSSCI论文300多篇,专著有《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发展》《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学的立场》和《探微集5卷》《心育研究书系7卷》等多种。

我国学生群体总人数近三亿,开展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必须摸清“家底”。有鉴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状,给学术界、教育界和政府决策造成了一定困惑。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教授课题组,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检索时间以2010年智能手机产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至2020年横垮十年。共检索1,0424篇研究文献,1135篇纳入检出率的元分析,被试总人数324,8179名(其中,小学生纳入101篇,被试人数28,9396名;初中生纳入222篇,被试人数71,1769名;高中生纳入252篇,被试人数91,3421名;大学生纳入560篇,被试人数133,3593名)。经过课题组近一年努力,现已初步获得相关研究结果。

一、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科学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内化问题(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与外化问题(自我伤害、自杀未遂),采用元分析方法纳入1043篇研究文献,囊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生290,5979名,详细比较了十年间我国大中小学生内外化问题检出率的共通点与差异,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总检出率为20.0%,外化问题总检出率为11.7%。同时,系统考察这十年间我国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大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其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与睡眠问题(均为22.2%)、自我伤害(20.1%)、焦虑(18.1%)、自杀意念(13.6%)和自杀未遂(3.3%)。

二、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抑郁(14.6%)、焦虑(12.3%)、攻击行为(4.1%)、退缩(3.8%)、违纪行为(3.7%)、躯体化(3.6%);(2)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27%)、抑郁(24%)、自我伤害(22%)、睡眠问题(17%)、自杀意念(17%)、自杀计划(7%)、自杀企图(未遂)(4%);(3)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2.9%);(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3.5%)、抑郁(20.8%;)、自我伤害(16.2%)、焦虑(13.7%)、自杀意念(10.8%)、躯体化(4.5%)、自杀未遂(2.7%)。总体而言,我国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已有“恶化”的前兆,处境堪忧。

三、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抑郁、焦虑、攻击行为、退缩、违纪行为和躯体化;其中前三项检出率偏高,后四项检出率较低,说明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接着是自杀意念和睡眠问题;上述问题随年代发展呈恶化趋势,其中焦虑和自杀意念尤为明显;检出率整体上随年级而增加,其中焦虑尤为明显;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中西部地区的初中生比东北和东部地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排在前四名依次是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上述诸问题较为严重;随后是自杀意念、躯体化、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未遂);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以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最为突出;近十年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自我伤害的检出率显著下降;东北和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西部和东部;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上述研究一致表明,十年来我国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并不理想,且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特别是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兴起可能是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社会转型是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文化潮流是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直接媒介,家庭和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缓和、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显然不行,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维、“综合治理”,开展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而言,重点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重点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是要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积极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针对高中生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提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决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紧紧抓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缰绳,多管齐下、多方协同,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总体而言,我国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本研究作为一家之言,可资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循证及其教育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预防和精准干预。未来应立足中国大地,心理健康研究重在“深耕细作”,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服务重在“追根溯源”,心理健康政策制定重在“与时俱进”。特别是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编制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俞国良,男,杭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2011)、博士生导师(1999)、心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原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30多项。在SCI、SSCI收录论文60多篇,《心理学报》《教育研究》《新华文摘》论文50多篇、CSSCI论文300多篇,专著有《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发展》《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学的立场》和《探微集5卷》《心育研究书系7卷》等多种。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